以及上下肢的协调配合。 火龙拳以拧腰转胯、活户旋肘为主,步走偏门,绕绕蛇行,运柔克刚,借力巧打,充分体现活、快、巧、变等风格。 龙形拳 龙形拳又名金龙拳,是一种取形练意的龙形拳术。 据内江市老拳师古思义手书《龙拳总论》记载:“龙拳即取龙之灵而练神也,龙形者,进退圆活,手法巧捷,神气自然。静之则如伏波,动之如万马奔腾。先练金刚之体,次练纯阳之气,眼明手快,步速身活而注重练步是也。”又云:“凡与人技,时动如山崩、静如伏兔,运动如百练之钢何坚不摧,身似游龙取水,见空即进……”。龙拳秘法有《龙拳歌》,拳歌云:“吞吐兼施手法灵,浮沉上下神鬼惊,出波无踪影难见,神光一盏贮黄庭”。龙拳秘法还有《龙形歌》一首,歌中说道:“龙形变化广神通,嘘云吐雨势如虹,疾如暴雨狂风起,圆活巧妙神气溶”。这对龙形拳的风格作了概述;批龙形拳快速圆巧、吞吐浮沉、变化多样的风格描述得生龙活虎,使人一目了然。 龙形拳技法要求:“力由腰发,气沉丹田,神发两眼,灵藏天庭,气行手足,力加拳脚,呼吸自然,筋骨丢松,耳听八极,眼视四方,留心注意,形态悠然,进退身步,手进身随”。 龙形拳以拳为主,龙爪为辅,突出“五峰六肘”之运用,拳路精细,拳势猛裂,窜蹦跳跃如蛟行空,扭拧折叠如黄龙滚地。抢掌、快肘、大闭、埋伏等等招势弓马,阴阳结合。 龙形拳的源流较早,据《龙拳总论》记载“明末时,有邓金义者传徒邹孝皮与漫权、张成虎二人,但二人均由行伍出身,奉旨把守台湾。因八王之乱,人民逃散,由粤(广东)入川,历传与梁某及杨、传至杨桂芳和曾省传陈文章及孙武超,武超至郫县大倡此道,并传文勉,文勉传江文蔚,民国卅年,文蔚因公奉派来内(内江县)指导、提倡,方传古思义等数人。” 练习龙形拳应以功为先,拳路辅之,要求功艺结合。行功时要求:“凡练习此拳者,宜平心静气。闭口气不上涌,双眼由丹田提神平行远视,眼神充足,上从天庭,气取柔和,呼吸缓慢,神气和一,始得其妙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猴拳
猴拳 中国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猴舞和猴拳。西汉长信少府檀长清曾在一个盛大宴会上表演猕猴舞。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 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图象,描绘的正是猴子的动作。明代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也有猴拳的记载。金铁庵在《醉八仙谱》中指出:";拳法之盛行南方者,以七红、八黑、大小天罡、猴拳最为普遍。";峨眉山风景奇秀,其中峨眉灵猴更是拳家的仿生对象。峨眉猴拳遍及全川,拳路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猴拳在动作质量、套路编排、表演效果等方面都有提高。自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以来,历届全国性武术表演比赛都有猴拳项目。 猴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风格,但基本要领却是共同的,即在眼、身、手、步等方面要做到 22 个字:刚、柔、轻、灵、绵、巧、躲、闪、神、束、抓、甩、 采、 切、刁、拿、扣、顶、缠、蹬、踹、弹。前10个字指的是整个动作的神态,中间 8个字指的是上肢手法,后 4个字是腿法。 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要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如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 蹬枝、 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等都是具有形、法统一的猴拳动作。有的套路还编进一些跌、扑、滚、翻动作。猴拳要求做到形象、意真、法密、步轻、身活。形象就是外形要像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