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相声是什么意思> 第11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部分 (1 / 4)

我是北京曲艺团的学员,当时的曲艺团曾经办过两期培训班。第一次是1958年,当时的学员都是学习乐队伴奏的,总共也不到20位学生,他们在1961年毕业,其中唱京韵大鼓的马静怡就是那个时期的学生。1960年,出现了很多以团带班的情况,此时北京曲艺团招收了包括1961年插班的共七十多个学生,办了一个培训班,当时的学生有学习曲艺的,还有单弦、京韵等,并且舞台美术也在其中,包括李金斗、李增瑞、王文友和我在内的共七个年龄比较小的人学习说相声。

当时的老师是王长友,好的教员不一定是好的演员,相反亦然,但是,王长友老师既是好的演员,也是个好教员,他会的很多,人们都说他肚子宽敞,他不但教给我们艺术,也教给我们做人。很多和老师学习的人很难成事,因为和老师学得太像了,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是我们没有老师的样子,这说明老师会教。过去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而我们当时的情况是,老师希望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我们,在我们表现好的时候,老师会说:“行,小子,好好努力,以后会有大出息。”

当时,老师什么都教,包括戏曲、历史、音乐、美术等,并且当时还要下基层体验生活。我们进团三四个月就开始跟着老师演出了,因为相声重要的是实践,观众的节奏能够感染演员,所以,当时只要我们会一点儿,就把我们往台上推,有时是老师带学生,有时是学生自己上台。本来我们应该是3年毕业,但是后来老师看,我们该学的还有很多,这样就要求我们6年毕业,其中包括1年的实习时间。

从口传心授到网络寻师

李菁(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现为德云社成员,拜梁厚民为师)

以前学相声都是找师父老师,口传心授的方式,最近几年才有了专门的学校。在以前,找老师要看机会,有很多喜欢相声的人,因为没有老师教,年龄很大了才开始学习。我是因为母亲在车管所工作,师父去办牌照偶然间认识的。当时,我是拜梁厚民为快板老师,但相声还没有拜过师父。拜师学艺要有个仪式,除了师父师母之外,要请很多行内的人来吃酒席,其中要有引师、保师和代师。引师是引见的老师,保师则是保证学生好好学习的老师,代师是指师父不在的时候,可以由代师教导。吃酒席的意思,也就是让行内的人认同这个师徒关系。如今,选择老师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起来,可以在网上寻找自己喜欢的老师,也有的是通过训练班和学校找老师。

目前相声界比较多的还是口传心授。老师给一些段子,或者自己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段子,学生回家练习。等练习完了再说给老师听,由老师挑毛病讲解。以前像一些《报菜名》之类的段子,都没有规律,只能是生硬地背诵,如果背得不好,还会挨打,是近几年业内才注重总结规律,所以,现在的学生学起来比以前容易些。

学习相声的最佳年龄应该是小时候,我是从7岁开始学的,因为小孩不知道什么叫害怕。相声只有在台上练习,和观众见面才能出成果,只是单纯的背诵不可能说得好,如果年龄大了再学,在台上就可能有点畏惧的心理。

学生和老师学习期间都是由老师带着演出,有的是老师带着上台,有的是让学生自己上台,老师在后面看着。具体达到什么程度才能上台演出,也不确定,好点的学生练习三四个月就有上台表演的。而出师的时间也不一定,以前学生和师父学习是吃住在师父家,现在是自己回家练习,等储备了一定数量的节目和段子后,就可以出师了,这个时间一般是“三年零一节”(节就是指节日,比如春节、五月节、中秋节等)。并且,还要给师父效力一年,这一年当中不拿任何酬劳,和师父学习的时候,师父也不收取学费,现在也是如此,但是现在没有效力一年的说法了。其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