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阴中有阳。”大意是说,不仅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就是地的阴阳,表现为生长化收藏,其中“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就是说,木是阳中之阴,火是阳中之阳(纯阳),土为阴阳平和,金为阴中之阳,水为阴中之阴(纯阴)。所以,五行又称为“三”,指的是纯阳、纯阴和阴阳交杂三部分。《黄帝内经灵枢·官能》:“言阴与阳,合于五行。”
由上可知,事物的演化过程可以用道家的说法来讲,就是:“道”(中医称为“天地之道”)生“一”(中医称为“神”),“一”生“二”(中医称为“阴阳”),“二”生“三”(中医称为“五行”),“三”生万物。
由于五行之间的关系就是阴阳之间的关系,而阴阳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以,五行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表现为木火土金水之间的依次发生的相生关系(统一),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隔种类之间的相克关系(仍然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即:木克(胜)土,土克(胜)水,水克(胜)火,火克(胜)金,金克(胜)木。
阴阳的对立统一理论和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能够帮助我们中道辩证而非绝对静止地看待和对待事物,在临床上则使我们能够很好地辩证施治。
2006年11月2日于北京
24·经络
中医文化随笔24·经络
什么是经络呢?《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人体内的阴与阳,实际上是异名同类,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对立关系。所谓依存,就是他们统一到一个整体中。之所以说身体是一个整体,就是因为“上下相会”,“经络之间相互贯通”,“如环无端”的原因。也就是说,经络是连接、贯通身体上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物质。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经脉十二者……而内属于五脏六腑。”《难经·二十三难》:“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脉连接脏腑,可以行血气,通阴阳,以营养身体;经脉的横分支叫做络,络的分支叫做孙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意是说,关于经脉,很重要,能够决定人的生死和健康与否,可以调节人的虚实,所以对此一定要了解。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指出了人体受邪气干扰的过程往往是: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当我们的正气不足时,往往邪最先“舍于皮毛”,表现为风寒感冒。所以,对于风寒感冒,我们除了正常治疗外,还应该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因为心态一时不正,没有把持住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没有做到精神内守,而伤害了正气,使得邪气入侵了?因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然了,没有合于阴阳四时季节的转换,也会风寒感冒的。所以,为了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在患感冒时就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正气”。
人体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此气之大经隧也。”是说经脉为通行精气的“隧道”。《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是说,人体内的真气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络于肢节。其中,不在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