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2 / 4)

清因一时力所不能及,就与准噶尔作了妥协。议定双方势力范围时,罗布荒原归属准噶尔部。乾隆二十一年(1758)清与准噶尔部又启战机。一次,清军将领阿里兖追击敌军,意外来到罗布荒原,他发现这简直是个世外桃源,不但林木深密,而且地域广袤,足以深藏奥秘而不露。而在这片区域内,仅生活着600个以渔猎为生的“化外之民”罗布人。此后,清正式将处在两强之间的罗布泊地区划归版图。

据徐松《西域水道记》转引的清人记载,乾隆、嘉庆年间固守湖畔的罗布人分为两个部落,一个叫喀拉库勒,另一个叫哈剌和卓,各由清廷册封的五品伯克统领。喀拉库勒的含义从来没有人弄明白过,但在近世一般又指游移到罗布荒原西南的塔里木河的终端湖——罗布泊。哈剌和卓是新疆常见的地名,但含义也未能彻底解决。它们的来源都相当古奥。伯克是新疆土著的头人,迄于清,塔里木地区的政治格局就是一种“伯克自治”。而五品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一个参照的系数是:在清代知府的副手同知① 就是正五品。这样看来,罗布人的世袭酋长比如昆其康伯克是与同知职衔相等的。

六 故土难离(5)

这时的罗布人仍以鱼为生活的主要支柱,以野麻(即罗布麻)织布为衣,用整棵的巨大胡杨挖空制作成独木舟(当地居民叫做“卡盆子”)以通行于水域;而且人多长寿,百岁似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他们死死困守在罗布泊的岸边,哪儿也不去,过着一种退化的,物质奇缺的,但又自给自足的全封闭式生活。这无疑是脱离时代的自赎。他们的语言与附近的居民并不完全相同,也缺乏与邻人交往的热情。

那时在罗布泊水域中还有个小岛,岛上的一座山是荒原的制高点。据说每逢有不速之客到来,岛上的山顶就会燃起篝火,提醒罗布人注意。这个湖中之岛就起了汉代的烽燧或“消息树”的作用。

就这样,直到清光绪初那个一心要为沙皇拓展领土的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突然闯入,才使罗布人并不情愿地与罗布泊一同名扬四方。

关于罗布人,一个相当常见的误区即是人们往往将罗布淖尔地区与罗布淖尔湖泊等同视之。而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广义的罗布人与狭义的罗布人混为一谈。

如今新疆的许多地名是起于清朝的,而且大多数是挪用汉唐旧称。这批地名(如且末、若羌)出现得颇晚,几乎都是光绪年间新疆建省后在设置县级政区时才采用的。而当地人一般并不用清朝的地名称呼具体的地点。他们使用的仍然是本土地名。如果你弄不明白这个差异,在新疆南部旅行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在塔里木某个县城你想搭长途公共汽车(当地叫“班车”),就必须知道这一点。当地人没人称呼你要去的地方为于田、民丰、且末、若羌……而是叫做克里雅、尼雅、车尔臣、卡尔克里克……而尉犁,当地人就叫做“罗布淖尔”(清朝的一些史志称为“小罗布淖尔”,以与湖泊罗布淖尔相区别)。而且,当地人从来没有把罗布泊——喀拉库顺这个湖泊叫“罗布泊”或“罗布淖尔”,“罗布淖尔”在当地人心目中,指的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尉犁和若羌北部广袤的地区,它大致和罗布荒原同义。所以,事实上尉犁人就可以叫做罗布淖尔人。

这就是广义的罗布人。

而我们实际上又把世世代代逐罗布泊水域而居的、特别是曾在阿不旦渔村生活过的居民叫做罗布人,这就是特定含义上的罗布人。哪怕仅从区域史来看,世世代代逐水而居的阿不旦罗布人,也无疑是楼兰人的延续——如果慎重些,不用“遗民”这个词的话。

这是为文献和探险家的记录共同认定了的事实。

从普尔热瓦尔斯基、赫定,到我们1997年的专题考察,人们关注罗布人已经有120年时间。而20世纪的西域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