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部分 (4 / 4)

的钱。我很知足,能读想读的书,能写想写的闲文,能看想看的电影,已经足够。不经意中,自己变成一个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庸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大量地看影碟,并在淘碟看碟之余写一些与电影、读书有关的文字。初期只是聊补空虚的自蔚,偶有些发表,多数沉寂于抽屉,日积月累竟有不少篇章。在友人督促下,遂有《与电影一起私奔》问世。意外的是,这样一本很个人化的书竟获得不俗的销量和若干好评,作家杨争光、孔见以及邱玲女士都希望我能再多写一些。我是个经不住鼓励和好话诱惑的人,便一鼓作气整理出眼前这本《谁在黑暗中呻吟》,比前作更有些私密的性质。但在出版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与书名相关的篇章没在其中。我想,这并不影响书名的成立,当读者狐疑“谁在黑暗中呻吟”时,答案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爱电影的人。

我很清楚自己学养的薄弱和不成体统,无论是读书写作还是看电影全是随情任性。事实上,我连铁杆影迷也算不上,文章中提到的电影也未必特别喜欢,之所以写到它们,只是因为有话说,有可以寄托、抒发甚至宣泄的情绪。

以上这些文字是在曙色微明时分写就,强调“曙色微明”并非想表白自己有多勤奋,而只是陈述一个时间事实,表明我已进入了“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尴尬中年。我写作,有时仅为排遣黑夜中无法入眠的煎熬。

还是说到本文开头的梦境。我相信很多梦,相信对经典梦境的解读有助于认识自身的生存状态,相信前面的梦曲折地反映了我内心的惶惑和惶恐,我甚至相信,梦中那个肆无忌惮的流浪汉,就是很多人眼中真实的我。当然,现实和梦境永远有着难以调和的距离。人在梦中可以鸟瞰甚至蔑视自己,而在生活中,却永远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面对。也许,我在梦里穿越的广场,就是从对他人的意想到自己心灵故乡的一条路,是从现实到虚幻、从电影到人生的一个过渡。

王 樽

2004年11月1日于北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