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场合呼吁:人类正一步步靠近气候变化的“不可逆转点”——较工业革命前上升2℃,必须立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放缓本世纪及以后的气候变暖速度,鉴于气候系统对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反应具有滞后性,最佳的减排时机就在今日,而一旦气候变暖的进程超过某个特定的时间点,等气候变化显著的时候,我们再想把气温降到规定的目标值以下,那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
据路透社2006年2月7日的报道,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在讲演中指出,关于气候变动的问题,如果在最近7年不制定出重要的政策和决定,那就为时已晚了。布莱尔所说的这个时间现在只剩下3年左右了。
而且,每往后拖一年,人类就要付出更大看得到的经济代价。仅以气候持续变暖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为例,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2006年的报告,2005年自然灾害损失额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2000亿美元,依次发展趋势,到2050年,由于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以及因此给渔业农业带来的恶劣影响和淡水不足等原因,每年的经济损失将会达3000亿美元,这个数字已远远超过中小国家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更为惊人,该机构在《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遏制灾难性气候变暖的行动每拖延一年,为此付出的花费就会增加5000亿美元。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失去了昨天,所以我们绝不能再失去未来,而今天或许就是人类的一次终极选择。
我们无法袖手旁观。
电影《2012》中,世界峰会为未来争吵和行动,今天,不仅仅大国,涵盖全世界192个国家和5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正将拯救全球气候的行动搬进现实。
结语:行动,改写预言(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威尼斯和巴西洪水泛滥、海地地震死伤无数、法国强暴风雪持续不息、北美和加拿大强降雪致数人死亡……这些或因气候而起、或因人类行为失当而酿成的灾难,集中发生在2009年和2010年之交,为纷纷扰扰的“末日预言”增加了事实震慑力。
在惶惶中,人类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来寻找应对之策。通过这次会议,碳减排成为地球的公共宣言;为共同抵御气候风险,各持己见的利益集团也以和平共商的姿态,讨论资金问题。
就个人而言,哥本哈根已经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危机,并且意识到在描绘未来生活蓝图时,要考虑气候因素影响:投哪些资、理什么财、何时生小孩、买多大的房子时,我们必须想到,这些美好不一定会永恒。在海边买一幢房子,我们不得不掰着手指头计算,以保证它20年之后不被海水淹没。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担忧并害怕的。这种后怕,源于哥本哈根会议议题的不了了之。它在会议期间未能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形成第二期发达国家减排的协议,以接替《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任务。最后以少数国家协议形成的文件也只是“被注意到”,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在2010年1月31日最后期限内,只有55个国家提交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或计划,这个数据还不到联合国成员国的一半。
认领减排目标不积极、未形成法律文件,这是哥本哈根会议的缺憾,也是它的继任者——墨西哥气候大会(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召开)需要解决的任务。
在看似庞大的任务中,重中之重非常明晰:机制和资金问题。2010年4月8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亚洲新闻联盟年会暨亚洲论坛上说,“墨西哥会议成功与否的表示,就是两个工作组(巴厘路线图授权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