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2部分 (1 / 5)

不想,赵祯就没打算这么让他走了,事儿还没说完呢,你走什么啊?

“大郎,留步!”

唐奕心里直骂娘,奶奶的,老子把家底儿都掏空了,你还想干嘛啊?

“陛下,还有何事?”

“呃。。。。”

好吧,赵祯这时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刚从人家那儿挤出来一百万贯,还要唐奕放血,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陛下但说无妨!”

唐奕也算光棍,反正老子已经被你榨干了,也不怕你再提什么过分的。

“朕是想。。。。和你说说那个沼气燃灯、起灶的东西。。。。。”

唐奕闻言,差点没哭出来,“陛下不会是想让草民把那套技术让为公用吧?”

“。。。。。”赵祯脸红了,还真是这个意思。。。

他一开口,唐奕就全明白了,这个事不光是赵祯,其实,范仲淹就已经和他说过好几次了。皇帝和范仲淹关心的倒不是沼气池点灯和做饭的用途,他们更看中的,是沼气池的积肥能力。

一个沼气池,每年可积肥一千多斤湿肥,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数字。按大宋普通农户每户五亩左右的田地来算,每亩地可增肥两百多斤。

在这个育种、肥料、种植都达不到后世的科学标准的时代,更多的肥量,就意味着更高的产量!

这两年,范仲淹特意用两块田实验过,用过沼气池肥和没用的,亩产粮食相差了最少一成半。再加上唐奕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的施肥方法,亩产能差到两成。

这可是比什么事情都要重要的,所谓民以食为天,要是这个沼气池的技术普及到全宋,那两年多两成粮食,将会是什么概念?

所以,范仲淹不但一连向赵祯上了几道奏章,而且,还多次找唐奕谈过,希望他放弃沼气灯的生意,把这个沼气池普及开来。

。。。

唐奕又怎么不知道积肥对农业的重要性呢?而且,他比赵祯和范仲淹认识得更透彻。

从根本上来说,大宋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商业为辅的农耕型社会。

所以,想把大宋变成什么样,想让大宋从原始经济中跳出来,晋级到更高的社会形态,关键不是唐奕能把生意做多大,关键是大宋的有多少耕地,地里能产出多少粮食,这些粮食能养活多少人。

只有更多的基础产出,才能形成更大的经济力量,推着大宋向前迈进。

要是耕地产出跟不上人口增长,那就算唐奕玩出花来,也没用!

唐奕在后世曾经看过一个资料,说中国古代,即使将所有的耕地利用起来,但因为粮种和肥力的关系,人口上限最多就是一亿。

也就是说,中国这片土地,最多就能养一亿人。而且,这个是理论数字,真实情况是,人口过五千万,就很容易出问题了。

就好比一户人家,耕地是固定的,养三口人算富裕,养五口人算还能维持,养七口人就要饿肚子,养十口就一定死人一样!

土地的负荷有上限,就算再会持家的人也玩不转。

唐玄宗天宝年间,大中华地区有田十四亿亩,养民五千三百万,已经过了这个警戒线。

然后,经过五代的洗礼,又丢了燕云之地,终宋一朝也没恢复到盛唐时期的人口和耕地量。

到了明代,因为引入了土豆、红署、玉米等高产作物,才把理论上限提升到了两亿往上。而大明用三亿亩土地,养活了一亿两千万左右的人口,已经是个奇迹了。

清末土地总量翻了四倍,也把人口数推到了四万万!

只有当人工合成尿素、还有杂交水稻问世之后,人口才能不受土地的局限,开始飞涨。

所以,唐奕知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