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三国以后局势> 第2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部分 (1 / 4)

杂记》中记载曹操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其实有个很重大的隐患在,那就是当时没可能有人听到。如果曹操真是杀红了眼见人就杀,那么附近怎么可能有幸存者活下来?如果没有人听到,显然这段记载就没有说服力,就有造假的嫌疑。罗贯中肯定也发现了这个漏洞,因此特意安排了陈宫这个对曹操有恩,又足智多谋的人物出场,因为当时也只有他才有条件活着从曹操手下逃出生天,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传播出来。其次角色身份变了,如王沈《魏书》所言,吕伯奢是曹操的故人,也就是朋友,而不是长辈。可到了《三国演义》中,伯奢却变成了曹操父亲曹嵩的结义兄弟,也就是曹操的叔叔,在一向注重辈分伦理的中国,杀叔的罪名明显要高于杀友的罪名,结果曹操由单纯的杀人犯罪,一下子升级到忤逆弑亲的伦理重罪,品格之败坏一时间无以复加。但也正是经过作者的一番整理后,历史上本来暧昧不清的情节开始变得合情合理了:先是曹操逃难,而后曹操被叔叔吕伯奢款待,再来吕伯奢准备杀猪沽酒款待曹操,但是曹操却出于“奸雄”的本能——多疑,而杀了吕伯奢全家,而后更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内心独白,吓得听到的陈宫偷偷逃走。此时曹操的“奸雄本色”一下子就被体现出来,又与前文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遥相呼应,令读者更加确信曹操是“嗜血奸雄”无疑。

就有限的历史资料所见,曹操并不仁慈,比如他曾经屠过徐州,而且杀得“睢水为之不流”。但在过去的战乱年代,屠城几乎是所有军阀共有的残酷,乃至盛唐时李白还有“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诗句流传至今,更何况是开万世未有之乱局的三国时代。曹操也绝没《三国演义》中描绘得那么惨忍。

正是小说中被扩大化或虚构的诸如曹操梦中杀侍卫、杀运粮官王垕、杀伏皇后、杀弥衡、杀孔融、杀杨修、杀刘馥、杀华佗等种种“杀业”,杀出了一个残暴的恶魔,杀出了“奸”的化身——曹操。

对于刘备而言,又是否真的如《三国演义》中那么尽善尽美呢?就《三国志。先主传》来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可见刘备还是有一定家底的,并没到《三国演义》中“家贫,贩屦织席为业”的地步。但如果照《三国志》硬搬,《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甚至会给人一种纨绔子弟的印象,所以演义作者对此进行了更改,着重描写了刘备“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而其余只有“不甚好读书”这种带有如刘邦、项羽般平民英雄形象的史料记载被保留下来,令刘备与中下层劳动者更近了一步,更加体现了刘备的“性宽和”以及“亲民众”形象。

又如《三国演义》中大众耳熟能详的“张翼德怒鞭督邮”一回,在《三国志》中的人物原型却是刘备。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 简单点说,就是刘备出任安喜尉后想拜见上司督邮,督邮不见,他一时气愤便痛打督邮一顿扬长而去。以现代人观点来看,这种行为轻者说是年轻人的意气用事;说严重点,这是刘备目无法纪的严重渎职犯罪。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则把鞭打督邮的丑事一股脑都推到了张飞身上,以渲染这位作者所送给张飞的粗暴性格。更继而将笔墨着重于督邮索要财物,刘备“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的坚持以及“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的离职原因。在罗贯中笔下,刘备俨然是为民请命的一代青天,不但鞭打督邮理直气壮,甚至弃官也弃的义正言辞,更兼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