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7部分 (4 / 5)

,微微鼻出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⑾这是模仿动物的行气法。另外还有虾蟆行气法、雁行气法、龙行气法等。

(三)服元气。《云笈七签》卷五十八《尹真人服元气术》云:“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ke,不饥ke盖神人矣。”⑿同卷《服元气法》云:“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气海者与肾相连,属于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熏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正气流行,他气自匿。”⒀卷六十《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行气诀》云:“每三连咽,即速存下丹田,所得内元气,以意送之,令入二**,因想见两条白气,夹脊双引直入泥丸,熏蒸诸宫,……想身中浊恶结滞邪气瘀血,被正荣气荡涤,皆从手足指端出去,谓之散气。……如此一度则是一通,通则无疾。则复调之……如前闭气鼓咽至三十六息,谓之小成。……至一千二百咽,谓之大成,谓之大胎息。”⒁这是与存思结合的行气法。

(四)墨子闭气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五十九载:“长生之道,唯在行气。……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

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yu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⒂道教行气法即今日之所谓气功,其内容十分丰富。实践证明,经初步整理后,推广于社会,确有治病健身的效果。今后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将对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内视又称内观。为道教早期方术之一。《洞玄灵宝定观经》说:“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注云:“慧心内照,名曰内观。”⑴即不以目视而以“心视”,以灭动心。

此术早见于《太平经》。《太平经钞壬部》云:“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内视,以心内理,阴明反洞于太阳,内独得道要。犹火令明照内,不照外也,使长存而不乱。今学度世者,象古而来内视,此之谓也。”⑵《太平经》卷七十云:“思养性法,内见形容,昭然者也;外见万物众精神者,非也。”⑶这一内见形容法又往往和存思五脏神联合运用,以收治病之效。卷七十二说:“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脏精神”。⑷画之为人,使王气色、相气色、微气色三合,斋戒居善靖处思念之,“思之当先睹是内神已,当睹是外神也,或先见阳神而后见内神,睹之为右此者,无形象之法也。”⑸内视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有进一步发展。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云:“吾闻之于师云,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思见身中诸神,而内视令见之法,不可胜计,亦可有效也。”⑹《遐览》篇即著录《内视经》一卷。陶弘景《真诰》卷九引《丹字紫书三五顺行经》论内视法:“坐常yu闭目内视,存见五脏肠胃,久行之,自得分明了了也。”又引《紫度炎光内视中方》曰:“常yu闭目而卧,安身微气,使如卧状,令旁人不觉也。乃内视远听四方,令我耳目注万里之外。久行之,亦自见万里之外事,精心为之,乃见百万里之外事也。”⑺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一引《轩辕黄帝内视法》云:“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⑻可见内视和存思一样,要求所观之对象比较形象地反映在心中,通过具体形象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