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历史的小说> 第9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2 / 4)

为君主特别贤明,在内政、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都表现出非凡智慧,主导着国家政治生活等诸方面的发展。郑庄公很有战略眼光,在“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毛泽东主席就曾经评价他是个“很厉害”的角色。魏文侯在战国时期第一个擎起改革开放的大旗,经济空前发展;是第一个倡导以儒家思想治国的政治家,使魏国俨然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对外任用乐羊子占领中山之地,任用吴起,取得秦国河西之地,是魏国最为兴盛的时期。魏文侯被后世奉为儒家治国的鼻祖和楷模。

齐桓公则不同了,无论个人品质还是智慧均无法与郑庄公相提并论。他的唯一长处便是善于使用人才。人们常说:“知人善任”,而管仲却是他的老师鲍叔牙所全力推荐的,所以齐桓公连“知人”也没做到。幸运的是他所善任的是当世奇才管仲,如此而已,如此足矣!据说有这么一次,齐桓公专门就自己的个人隐私询问管仲说:“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无害于霸乎?”管仲对曰:“无害。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用小人,害霸。”从中可以看出齐桓公成就霸业唯一的长处在于得人而专任之,不使小人干政而已,自己反倒是乐得逍遥。不过仅此一条便足以使齐桓公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了。

二、争霸目的不同

郑国是一个小国,在全国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不得以才在洛水以东、黄河以南一带邻近虢国、郐国的狭小地方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小诸侯国是被吞并与蚕食的对象,中等规模的诸侯国只能成为各大诸侯国的附庸国,因为各大诸侯国此兴彼衰,时常如墙头草在各大诸侯国间摇尾乞怜,命运极其悲惨。因此,对土地资源和人口资源的争夺是其立国之根本。

齐国则不同了。虽然说土地和人口亦“我”所欲也;德亦“我”所欲也。但是齐国原本就是东方固有之大国。在奴隶制度那样一种生产力极其低下,存在着严重阶级斗争和阶级内部斗争的时期,对土地和人口的过分追求或许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使得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把追求土地和人口以外的目标作为自己争霸的目的。

不仅两者争霸的目的不同,两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郑国是第一个拉开争霸序幕的国家。其争霸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后者的有益借鉴。

三、与周王朝关系

郑国因为要拓展国家生存的空间,与周王朝关系一直都比较紧张。

周王室东迁,主要依靠郑国和晋国的力量,早期的周郑关系较为紧密,郑庄公还世袭其父之位在周任卿士。但随着郑国日益强大,周平王担心朝政为庄公操纵,周、郑发生了矛盾。当郑庄公上朝兴师问罪之时,周平王心虚,只得互派人质了事。

不久继位的周桓王打算让虢公单独执政,周郑再次引发争执。庄公先后两次派兵强割周王室的庄稼以示威。周桓王对此十分恼火,对郑亦采取强硬态度。公元前717年,郑庄公朝周,周桓王故意对他无礼,以为报复。随后正式任命虢公为周室右卿士,以分庄公之权。时郑庄公因为要对其他邻国采取军事行动,多心计、善谋略的郑庄公意识到此时与王室交恶对自己并不有利,便改而采取忍让态度。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试图大张王权。他行使两周时期天子予夺封邑的权力,用本不属于王室所有的苏氏十二邑换取郑之十邑,使郑国实际损失了四邑。后又索性免除了郑庄公的左卿士职位,郑庄公于是不朝。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统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郑国。郑庄公先打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使蔡国和卫国军队畏惧而仓皇退出战场,然后集中兵力从两边合击周军,周师大败。周桓王被郑将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强指挥军队逃出重围。祝聃要乘胜活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