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箓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1908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于是,1900年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
决心挽救敦煌,不是一件小事,首先最让人感到无奈的是,你绝不可能依靠国家的力量来挽救敦煌,因为这个时期的人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文化财富”,在他们看来耗费大量银钱去补救一个都是些破旧泥玩意儿的佛洞,这叫败家。就是虔诚向佛的老佛爷也不会答应的,有那些银子再盖一个寺庙不就行了,那些偏远又破旧的石窟有什么值得的,还是你舍不得新建一个佛寺?至于保护古迹之类的说法,在清朝人的眼中,更是无稽之谈,古玩在清朝人眼中指的是盛唐的花瓶、汉朝的玉,这才叫品味,至于落魄石窟里的泥人,那叫什么东西?
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士,对金石学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留下一句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圆箓仍不甘心。于是,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到达目的地,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这位廷栋大人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这就是清朝人眼中的敦煌至宝。
作者有话要说:
☆、必须做的事
明明知道你的所作所为会被人当做傻瓜,但你也不得不去做,因为你知道“不为”的后果。
敦煌经卷的存留就属于这种必须要做的事情。
兰馨决定先试探一下乾隆的心思。
“兰馨,你这些天可没进宫了,难道是乐不思蜀了?”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