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对东林书院再熟悉不过了,他曾多次光临书院,发思古之幽情。书院是北宋理学大师杨时所建,距今已四百余年。杨时曾在此讲学十四年,晚年隐居龟山,学者都称他“龟山先生” 。他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相传宋朝元佑八年,杨时到洛阳去见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杨时侍立许久,等程颐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一尺,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佳话,后杨时南归时,程颐用眼睛看着它的背影,说:“我的学说要流传到南边了!”杨时的主要贡献,是把理学传播到南方,朱熹是他的再传弟子。
书院之所以命名“东林” ,缘于杨时曾游过庐山东林寺。他见那里环境幽美,曾赋诗一首,题为《东林道上闲步》,下山后杨时途径无锡东门,发现这里溪水流淌古树参天,颇似东林寺周围环境,便留下来创办了东林书院,讲学传道,一直到七十三岁。……顾宪成想起这些,不由地心潮起伏,杨时创办东林书院,已近六旬,而眼下自己刚五十岁,正是知天命的年龄,此时不大展宏图,步龟山先生后尘,做一番事业,还待何时 ?他想到这些,有些激动地对李三才说:“道甫,走 !我们一同去书院看看。”
书院旧址位于城东的弓溪旁,二人先来到书院门前的石牌坊下,仰看额上的题字,早已模糊不清。进了大门,只见一片破败景象,断垣残壁野草丛生,剩水枯荷了无生气。二人转了一圈,来到了宋人修建的杨时祠堂,堂前有一副对联,墨迹已暗淡无光,是颂扬龟山先生功绩的,上联是“载道而南揭理一分殊之旨十八年春风化雨” ,下联是“奉神以祀萃仁至义尽之儒两三朝威风祥麟” 。进了屋内,二人发现杨时像前香烟缭绕,供桌上摆放着一些时令瓜果,顾宪成告诉李三才,每逢春秋两季,常有读书人前来祭祀先生。顾李二人向杨时像行了礼,随即走了出来。
在书院门口,顾宪成竟巧遇了过去的一个弟子,叫何栋如的。何二十七八岁,无锡人,是个新科进士,正准备出任湖广襄阳府推官。推官是个小官,主管刑狱,顾宪成瞅见他一付血气方刚的样子,便关切地叮嘱了他几句:“眼下矿监税使嚣张 ,你新官上任,遇事要冷静,千万不可凭血性,多学学这位总督李大人!……”边说便用手一指身旁的李三才。何栋如忙向李三才行礼,一脸恭敬的神情。临别时,何对顾李说:“二位老师的教诲,弟子牢记心间。”
晚间,李三才就留宿在了顾宪成家。这一夜正是中秋佳节,朱夫人备下了月饼和菱角粥,吃过甜月饼与解腻的菱角白米粥后,顾李二人先是欣赏了一番清空中的明月,接着李三才对顾宪成说:“泾阳,你既有此志,重建东林书院,我必全力相助,如银钱不够,可直接到淮安找我。”
顾宪成笑了,说:“那是自然 !道甫,我有个设想,书院建好后,每年搞几次讲会,以文会友,联络一批有志于学问且品德端庄的人,就像滚雪球一样,人多势众,对社会对朝廷会发生良好影响。”
李三才赞同地说:“你们吴地多君子,如能联属在一起,开天下风气之先,确是件大盛事!”
之后,二人不约而同怀念起邹元标与汤显祖。顾宪成说:“南皋(邹元标号),在家乡吉水讲学,名声在外,我听说朝内外,上疏请求重新起用他的,不下百篇。”
李三才说:“这倒是真事 !不过咱们这位皇上,不喜欢用旧人;我一直有个心愿,想向皇上荐举你们三人,你、侪鹤和南皋。”
顾宪成坦然一笑,说:“大可不必 ! 我现在活得挺自在。你看若士(汤显祖号)自辞官后,活得兴趣盎然,传奇作品一本一本出,脍炙人口!”
李三才感慨地说:“若士越发与我们不同了!他推崇李贽的《焚书》,接受书中对孔孟的批评;他对程朱理学也不大买账,他与主张‘理有者,情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