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论衡命禄篇> 第189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9部分 (1 / 5)

唬�芪�┫嘀�橐病7蚋钊庥敫钗模��皇狄病H缇�降弥春浩剑�眯挠胛�鄄皇庵敢印?鬃硬煌酰�赝踔�翟谟凇洞呵铩贰H辉蚧妇�剑�刎┫嘀�4嬗凇缎侣邸氛咭病�

【注释】

文义:指《春秋》的思想内容。

桓君山:桓谭。参见39·1注(15)。

陈平:汉高祖的主要谋臣。参见11·3注。

平:衡,指秤。执汉平:指在汉朝廷掌握治理国家的大权。

据递修本,“山”字后有“不相”二字。

素丞相:指具有当丞相的才能而没有当上丞相的人。《新论》:桓谭的著作,原本失传,今有辑本。

【译文】

回答说:周代礼制败坏,孔子起而编写《春秋》,《春秋》的文义褒贬是非,深得道理的真实内涵,没有违背礼义不合正道的错误,所以据此可以看到孔子的贤明,是很实际的。没有言论就以文章来考察,没有文章就以言论来考察。假设孔子不编写《春秋》,也还有别的遗留下来的言论,发表言论必定有原由,如同写文章必定有目的一样。考查文章的好坏,而不考虑写作的起因动机,世间写文章的人多得很,是与非不分,对与错不定,桓君山对此的评论,可以说是掌握了它们的实质。依据文章来考察真实情况,桓君山就是汉代的贤人。陈平没有做官时,在乡里分祭肉,每份肉分得完全一样,这是他能当丞相的证明。分肉与评论文章,实质上是一回事。如果桓君山得以掌握汉朝治国的大权,他的用心与论文意旨不会不同。孔子没有当上君王,素王的业绩反映在《春秋》上。这样说来,那么桓君山没有当上丞相,素丞相的功绩已留存在他的《新论》之中了。

正说篇第八一

【题解】

本篇是为纠正汉儒对儒家经书篇题的荒诞解释而作的,批判了他们对经书的神化。

文中谈到的经书有《诗》、《书》、《易》、《礼》、《春秋》和《论语》。

汉代自武帝设立五经博士以后,今文经学成了官学。这种经学对儒家经书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加以神化,成了一种进身做官的敲门砖。王充站在比较讲究训诂和史实的古文经学的立场,对这种官学进行了批判。

王充指出,“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使“平常之事,有怪异之说;径直之文,有曲折之义。”他们稍有一点名气,就“趋为师教授,及时蚤仕,汲汲竟进”,根本不专心研究经书,使得“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真”。王充认为,造成这种风气的原因,一方面是“欲明经”当官,一方面是“校古随旧”已成习惯,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说事者好神道恢义,不肖以遭祸”,所以就连“经传篇数”也被说得神乎其神,如说《春秋》纪鲁十二公,是取法于一年十二个月,而《春秋》则为年名。他的结论是:“经之传不可从,五经皆多失实之说”。

本篇所谈的五经原委,是研究两汉经学源流的可靠资料。

【原文】

81·1儒者说五经,多失其实。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滑习辞语。苟名一师之学,趋为师教授,及时蚤仕,汲汲竞进,不暇留精用心,考实根核。故虚说传而不绝,实事没而不见,五经并失其实。《尚书》、《春秋》事较易,略正题目粗粗之说,以照篇中微妙之文。

【注释】

五经:参见25·17注。

蚤:通“早”。

汲汲:形容心情迫切的样子。

正:纠正,考订。粗粗:浅陋。

【译文】

儒者解释五经,大多不符合五经的真实情况。先前的儒者不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