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部分 (1 / 4)

恚��挥凶铩5�谖颐侵泄��庸诺浇瘢�绷朔�驳娜耍�鹑瞬辉趺此的悖�约合劝�税胪罚��谴蠖蓟崆�璧亓舜艘簧�N颐乔懊嫘吹降睦盍辏�绷朔�玻�屑也荒芑兀�泄�荒鼙ǎ�沽�哿怂韭砬ㄊ芄�獭�

三两游人从江边走过,夕阳下的身影拖得很长。人们悠闲自得,不知名的水鸟向着夕阳射去,使古城有了几分诗意的因子。也许投降的话题沉重,但我们的民族什么时候多些理性,多些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方先觉的晚年就会是另一种样子。

水,流着,为谁流下潇湘去?

江风大了,回宾馆吧。

在宾馆抓起《血泪忆衡阳》这部淹没六十年才得以出版的书,在扉页记下一些感慨,成为这篇文章的骨架。

。。

铁马几曾入梦(1)

公元一九三六年冬,张学良发动兵谏。陷入危局的张学良自知“闯祸”,乃问计于蒋百里。当时蒋百里也在兵谏中被禁西安,蒋百里如诸葛隆中一样,言说这是力的问题,在西安这里,你有几杆枪就足矣了,但是西安以外呢?张学良忐忑说他担心的是南京城里的“力”,当时何应钦力主武力*叛将张学良。蒋百里很干脆地说,南京不会有问题,也就是说何应钦之“力”,小于蒋介石之“力”,南京决不会置蒋生死于不顾,张于是才稍稍安心。可是,中央军仍然日夜兼程地西进,谁能担纲到南京解围?张学良再询之蒋百里,蒋百里反问道:“留在西安的军事大员中,你最恨的是谁?”

张答:“我不恨什么人,只有蒋铭三蒋鼎文!这个人好出坏主意,我看他不顺眼。”

“那么最好派铭三去。”

张不明其意,蒋百里说:“派一个你最不喜欢的人去,就可以表示你绝无伤害其他中央大员之意,也表示你对和平解决时局抱有极大的诚意,这样,南京方面才会相信你。”

张学良接受了蒋百里的意见,并请蒋介石写一道停止轰炸西安的手令,让蒋鼎文带到南京去。但是,蒋介石不肯写,怕亲笔手令落在张的手里;张学良也怕蒋介石直接交手令时,与蒋鼎文关起门来说话,对己不利。蒋百里叫张陪同蒋鼎文去见蒋介石,当蒋把手令直接交给蒋鼎文后,两人同时退出。

于是乎西安危殆解除,但张学良像一个做错事就赶紧扔掉凶器躲起来的孩子,仓促决定亲送蒋介石回南京,最后被囚置在为他量身定做的牢狱里,一直到白发暮年。

民国初年的许多人和事,在今天看来,简直让人艳羡得不可思议。那些人有点像六朝人物,既有真性情,又有敢担当国事的谋略勇毅,即使读书人,也是风云激荡,记得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就写过那时的风尚:

但这是当时的风气,要激昂慷慨,顿挫抑扬,才能被称为好文章,我还记得“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是大家传诵的警句。

狂放,是那个时代的底色,那时是崇尚血气的,佩剑高歌的秋瑾就可以证明此说不虚。鲁迅的那个“戛剑生”的笔名,像是他在《铸剑》里复仇的黑衣人。你能想到鲁迅骑着马在南京城街巷策马奔跑的样子吗?那时的文人也并非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之辈。

蒋百里和蔡锷就是在这风云激荡的时候,来到日本学习军事,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一步兵科,一骑兵科。蒋百里与蔡锷同庚,两人志同道合,遂成生死之交。蔡锷是梁启超弟子,那时梁启超在日本避难,由蔡锷介绍,蒋百里结识梁启超并拜其为师。梁启超对蒋百里分外赞赏;蒋百里视梁启超为师,执礼甚恭。后来蒋百里留德归国后,曾写《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阅后大为赞赏,蒋便请梁为此书作序,不料梁汩汩滔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连梁自己都觉“天下古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