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部分 (2 / 5)

向着西北方向,“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然后站起来,大喊“宁跳黄河死,不做亡国奴”,一头扑进黄河……

八百个战士齐刷刷向着母亲所在的地方叩头,咚咚的沉重闷响,碰撞在悬崖上,悬崖成了威风的鼓面,也是咚咚,咚咚。

八百个头叩向苍天,八百个头叩向土地,这些农村出来的孩子,他们的膝盖只能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看惯剖腹的日本人不会明白,为什么这些冷娃,忽然齐刷刷地跪下了,这时消失了枪炮声,没有了喊杀声,只有咚咚的叩头,只有凝重的黄河。

是啊,这是冷娃把自己最后的敬意给了生养他们的土地,他们向土地长跪作别。这些冷娃的胳膊、腿,每一个关节都亲吻着土地。

八百个战士齐呼了一声,叩了三个头过后,他们前赴后继奔赴黄河,旋涡一下把这些身影拥抱。 txt小说上传分享

遗落的细节(5)

旗手是最后跳的,他把旗帜高高的擎起,在悬崖顶上,如一块岩石。他等待着,他等待上来的鬼子,在他身后,一个个弟兄跳下了黄河,他像要为那些壮士送行。这时高亢的秦腔响起来,是《李陵碑》中杨继业的两句——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然后他把旗杆扎向上来的鬼子,滚入黄河。战场沉寂了,硝烟退去,人们发现黄河水浪里有一杆军旗。人们下河打捞这杆军旗时,拖出两具尸首来。旗杆从一个鬼子兵的前胸穿过,刺穿了后背,而紧紧攥着旗杆的是那个吼着秦腔最后跳入黄河的旗手。

过了几天,老百姓开始打捞安葬死难的烈士。当他们跳下山崖的时候,他们惊呆了!据一个老乡讲那跳下悬崖的不止八百。他看到黄河旋涡里漂浮的尸体,那尸体盘旋,与水浮沉。

“千人都有,不要说八百几百了,男的、女的都有,尸体都腐烂了,因为在那漂了好几天了,它那是个旋涡,水就在那儿旋,那尸体也就跟着那水,就在那儿旋,都没有衣服,后来我才听说那个水呀打的,把衣服都打掉了,都是光的,十几岁的,十七八岁,有伤的不多,也有,少数,大部分都是跳下去的,我们都哭了。你没见着那场面,那简直是惨不忍睹啊,它一旋过来就捞一个,还旋又捞,那也有一百多人在那捞呢。那个旋涡很大,那都是满满的,还有一部分流走的,捞上来就地埋。”

面对着向死而生的袍泽,后死者该有怎样的担当?在有些人看来,死是绝望,是绝灭;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死是一种希望,因为死,会有更多的生的希望。

在中条山“六六”战役中,平陆县洪池乡西郑村战斗一打响,一批士兵冲上去,又一个个倒在敌人的炮火下……战斗间隙,营长高雨亭找来一块石碑,请当地石匠一一刻上死难弟兄的姓名,他称此碑为“后死碑”。这个名字起得真是太有学问,后死,是前赴后继,后死,是一种敢于蹈血,后死也有一种惭愧,但是后死不是不死。人们说营长高雨亭拿出陕西的西凤酒,敬天敬地,然后把酒盅摔碎在石碑上,说了句“后死者,不是怕死者,怕死不上中条山。”营长高雨亭把枪一挥,带着剩余的陕西冷娃继续投入了战斗,很多的人随即也战死了,他们的名字也大多被忘记了。

后死碑面向中条山后的陕西。岁月沧桑中,已过去七十年,字迹漫漶,人们隐约可看出青石凿琢而成的上部依逆时针方向依次镌刻着“为国捐躯”四个大字,年代是:大*二八年×月吉日;陆军第一百七七师五百三十旅第一千零二十九团第三营阵亡将士纪念碑;高雨亭暨全营官兵敬立。

石碑的左右镌刻的是阵亡将士的级别、姓名、年龄及籍贯,共有二十八位,但能辨别出的只有十六个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