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6部分 (1 / 5)

“赵老三,你学会种稻子了?”

赵老三骄傲地抬起头,说道:“回大都督,小的学会了。太平县的那些稻农手把手教我的,我知道怎么播种,怎么插秧,什么时候灌水,都知道了。等今年我种出稻谷,便按郑指挥使说的,分一石粮食给太平县的师父做学费。”

大都督点了点头,似乎觉得赵老三说话还算清楚,便多问了赵老三几句:“你这一季晚稻能产多少谷子?”

赵老三答道:“听太平县的师父说,一亩地能产一石五斗的稻子。”

大都督听了赵老三的话,沉吟了一会,似乎是在计算什么。

半晌,大都督说道:“好,你们这一季晚稻,便只收五成地租。明年种上两季稻子,再收六成地租。”

赵老三愣了愣,没想到几句话,大都督就给自己减了一成地租。

大都督旁边的郑指挥使算了算,大声朝跪在地上的农民们说道:“大都督收五成地租,第一年农民每个男丁可以收十五石粮食进自己家里,相当于三十两银子。”

“这只是大半年的耕耘所得,相当于每个男丁或壮女每个月能赚三两七钱五分银子!夫妇两人一个月算下来赚七两五钱银子。”

赵老三不会算数,他当时听到郑指挥使的计算,就激动得气血往脸上涌。帮大都督做佃农,夫妇两人一个月可以赚七两五钱银子?

自己以前在郭家做佃农,一年到头刨去吃喝,也赚不到七两银子。

赵老三跪在地上,抬着头看着大都督傻笑。

好日子终于来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九章 五十米

郑晖看着赵老三激动的脸蛋,说道:“大人,你可把这些农民们激动坏了。”

李植笑着和郑晖说道:“农民们跨越重洋随我们来台湾开拓新田,自然要给他们一些甜头。第一批农民得利了,后面的农民才会源源不绝跟来。以后就这么定下来了。若是能赶上种早稻的,就收六成地租。如果赶不上早稻,只能种一季晚稻,就只收五成地租。”

郑晖拱手说道:“大都督仁德,下属佩服。”

李植点了点头,不再在地头视察,骑上马往回走。

郑晖一路上算了算,又和李植说道:“大人,如今开始耕作的有六万余亩水田,预计今年年底能收稻谷九万石。大都督收五成地租,就是四万五千石。台湾的水田不需要交纳屯田子粒,这样算下来,这六万亩水田半年的地租就超过二十万亩天津旱田一年的地租。”

李植听到这话,点了点头。

之前听高立功说台湾的水田收入是天津旱田的几倍,只是一个概念。真的把田开出来了,才切身实际地感觉到这里的事半功倍。大半年收益四万五千石地租,相当于九万两白银,以八个月算,相当于每个月收益一万多两白银。

而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舰队的扩大,台湾后续的扩张会越来越快。

这台湾的开拓,利润实在丰厚。后续的发展,大有可为。

####

五月中旬,李植随船队返回了天津。

如今范家庄新城的城墙已经修好,范家庄的城内面积扩大了一倍。两座城之间的城墙,也就是范家庄原先的南城墙被拆除了。新城旧城连在了一起。

不过新城刚一建好,就被新军军营和扩大的纺织工厂占据了不少地方。尤其是纺织工厂,每个月都在扩大如今李植有了日本市场,可以倾销自己的廉价精布,李植准备把纺织工厂扩大到一万五千人的规模。

一万五千人的工厂会为李植带来巨大的利润,估计每个月都会有几万两银子,可以支持李植的其他事业。

不过纺织工厂的扩大无法一蹴而就,扩产不但需要建造机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