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砺的山风,以及同样粗砺的人际关系中。
但她忍受着。因为那里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她的学业成绩被认为绝对没问题。可最后还是因为维护少女眼前的尊严而不得不落荒而逃。这一切,成了别样意义上的人生学费。
二
人生的轨迹是如此乖舛。这是我们县城的一位幼教工作者在缅怀她的近于残酷的青春。二十年后的今天,她的女儿也已经读初中了,又一代少女的梦想开始萌发。
在这二十年里,县城人口从两万增加到十五六万。数十栋三十层左右的住宅楼正在县城拔地而起。重庆百货大楼在这里开了分店。二十年前省城也闻所未闻的品牌,已经堂而皇之地入主县城。入夜,县城一派灯红酒绿。
女儿的环境大不一样了。如果说女儿的少年时期也有艰难的话,那已经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没有物质困惑的少年生活,成长的困难也许主要是战胜自己成长的反叛。而这,对于妈妈的当年来说,是多么奢侈的困难。
看了这个帖子我陷入莫名的忧伤。这就是二十多年前的青春与奋斗吗?才过去二十年,才三十多岁的人们,就有资格回忆了?它是那么真切而又已经恍若隔世。岁月的流逝是多么无情。难道这样带着血脉和体温的命运,也应该跟我们的青春一样消逝无痕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万里挑一:为什么《现在就开始回忆》(2)
三
做人物记者以来,我对个体的命运开始有了职业化的关照,对记录命运的文字更加敏感。《南方人物周刊》给自己的定义是:记录我们的命运。我时常琢磨这句话,我的主要心得包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重要的,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值得记录的,如果我们有能力把任何一个人的命运讲出来,它都是惊心动魄的。
但是,中国人普遍有一种心理的吊诡:重视整体而不重视个人。中国只有“大历史”,帝王将相史,没有个人命运史。大约差不多的县都有县志,但它的主体也是“国家大事”,除了历史帝王,就是地方“父母官”的活动。它没有关于个体生命的记录,甚至连历代人口增减,战争和瘟疫的后果,也语焉不详。民间科学和文化创造更是只言片语。
在中国的历史观念里,营营众生都是国家大事后面的小数点,面临着四舍五入的命运。仿佛删除了众生的命运,历史照样成立。个人的事,再大都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从大处着眼”,不计自身。爱北京胜过爱自己的故乡,天安门的重要性超过自己的祖屋。这样的观念已经建立起习焉不察的惯性。
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意识到,历史至少有一部分应该以“我们”为主语。我们是否应该让历史看得见炊烟,嗅得见稻香,听得见鸟鸣,闻得见汗臭。我们是否可以回归到这样的思维:对于自己来说,你的命运就是世界。
四
我就激动起来,真没有多想,就在坛子时发了一个倡议:大家都来讲述自己的命运。
我想,每个人的一生,最难忘的岁月是青春,最难忘的人是亲人。让我们从缅怀青春和亲人开始吧。青春包含着成长和奋斗,爱情和创造。亲人是人生重要的支持。如果我们承认个体至高无上的价值,这样的回忆一定会令人叹为观止。
我又想,如果从七八十岁到三四十岁的人们都来参与,那么,我们不是可以汇聚成上个世纪后半叶的整个“青春史”吗?如果我们能以爱的名义,忠实地记录我们的亲人,那不就是上个世纪的传统社会主义时期的人们的命运史吗?
岁月促迫,光阴易逝,现在就开始,回忆我们的青春,回忆我们的亲人!我当时倡议的帖子就叫《现在就开始回忆》!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