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在悄悄走出国门,移居到国外,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取得了让当地人为之震惊的成功。
温州人移民欧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宣布参战,并在各地招募了大约14万劳工赴法国支援协约国军队。根据与英法政府签署的合同,这些劳工每天报酬为5法郎。当时温州一带百姓生活贫困,因此青年人纷纷应召。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劳工中大多数乘船回国,也有部分幸存的温州人选择了留在法国。
许多年过去后,这些中的一些人依靠自己的吃苦能干发了财。他们发达的消息传回老家后,吸引更多的温州青年来到法国谋生。许多温州青年凭着擅长石雕的技能,另一些则依靠另一拿手手艺——皮件制作,经过漫长的路程辗转到达法国。他们最初一般都在火车站附近落脚,一开始靠出卖劳力,或从小商小贩做起,走街串巷卖一些杂货、日用品。后来有了一定资本,就开始了开服装店、餐馆等行当。
由于数十年来各自谋生,温州人虽部分集中在巴黎第3区的几条批发街,却“大隐于市”,法国社会几乎没感觉到这个移民团体的存在。
温州人来欧洲真正的移民潮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由于有前面那些移民先驱的基础,部分温州人首先吃上了螃蟹,用各种方式来到了法国。
巴黎:欧洲温州人的大本营(2)
首先是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温州人在法国亲戚的帮助下以探亲移民的身份合法地进入法国。那个时候还没有太多偷渡现象,而且当时中国对出国审批控制很严,因此移居法国的温州人数量还很有限。
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温州地区移民海外的人数剧增,也创造了偷渡集团的“繁荣”商机。这个时期到达欧洲的温州人绝大多数都是偷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博士曾组织课题组,对在巴黎的温州人进行了专门研究,其成果论文《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合模式》引起较大反响。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曾重点访谈的70人中有46位是1980年后到法国,其中有34位都是偷渡来的,占。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内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与当时的西欧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欧洲的生活条件要远远高于中国国内。很多温州人偷渡到了欧洲,打工赚钱,然后有很多人开始把他们的收入寄回国内,这让他在国内的亲属还有相熟的人都知道了——原来在欧洲一个月能收入数千元钱。这对于当时的国人而言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是根本难以想象的。
成功人士的传奇被频频传回家乡,流传并放大,而偷渡的危险与创业的艰辛总被有意无意地淡化。这刺激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出国淘金梦,于是温州人出国的高峰到来了。以温州的七都镇为例,镇上现有人口不到9 000人,在海外却有1.3万人,其中在法国就有3 000人。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出国挣钱,能够养家糊口,改善自己的生活。
第一代的温州移民非常艰苦。首先出国就要花掉10万元左右,钱都是亲戚凑的。第二,他们是没有回头路的,既然选择了出来,就不能回头,家里的老小都期盼着他们。第三,要忍受数年的无身份日子。时刻面对着恐惧,面对着警察。“自己能否继续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其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国内的中国人根本不会遇到的。
据王春光课题组的研究论文,由于最初的移民大多都是偷渡来的,大部分人的身份都不合法。没有居留权,开不了银行账户,找不到正式工作,而且随时都有被警察逮捕的危险。这就使温州人只能当黑工,给当地人打工,干最苦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而且过着无身份的日子。许多人的工作就是整天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