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此时如果给学生以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置于脑后而不顾,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把奖励当成学习的主要目标,转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这一结果显然与家长的初衷相去甚远。
小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千万别“贿赂”孩子
为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很多父母倾向于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并且对这种方式颇为认同,有些家长甚至说:“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刺激,远远比说教一百句管用得多。”在小学阶段,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给予孩子的多是一些“小恩小惠”,买些小玩具、给点小零食,而中学生,父母则多以金钱或昂贵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等作为诱饵。
刚开始,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也确实颇为奏效,孩子一回家就好好看书,温习功课。可是,时间一长,就慢慢的变得不尽如人意了,有些孩子开始出现厌倦学习的情绪,有些甚至把学习做为交换奖赏的筹码,逼得父母只好不停地增加奖金的数目,但效果仍然不大。
这种奖赏所以慢慢地失效,正是“德西效应”在起作用。父母如果让孩子养成为获得奖赏才去努力学习的习惯,孩子就体会不到出色完成一项工作之后的激动与兴奋,单纯的求知的快乐可能会逐渐降低。而对于任何事情来说,兴趣才是更大更持久的动力,一旦失去了兴趣,做事的动机就会大大下降。
如果学习活动本身令孩子感兴趣,父母再给孩子奖励,可能会弄巧成拙,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反而会降低孩子原有的学习热情。比如,孩子自己喜欢画画,那么他并不需要父母的表扬和物质奖励,只要获得认可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画出很美的画,父母只要关注一下就行了。但如果父母说“你画得真棒,妈妈奖励你一个本子”,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厌烦——“我的努力和成就只是为了一个本子呀?”这样反倒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成就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18)
一味地给予物质奖励,还会使孩子的欲望越来越大,沾染上自私自利和功利主义的毛病,滋生只图享受的心理,养成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庸俗习气。有的孩子为了得到物质奖励,甚至学会了欺骗,通过在考试中舞弊、弄虚作假等方式获得高分。
事实证明,物质奖励不是万能的,还可能会出现许多弊端,例如,孩子的学习没有进步,虚荣心、功利心却增长了。长期的物质奖励还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所有的劳动都应该得到金钱回报。他们可能认为赚钱更多的父亲很伟大,而多做家务少挣钱的妈妈的价值却小得多。他们也不可能理解志愿劳动者和义务工作者,自己也不可能养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激励总停留在物质奖励这一低级、原始的阶段,那孩子对精神和情感的投入也会减少。最终的恶果是让孩子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的“小魔鬼”。
还有一些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许下一些物质奖励的诺言,但说完后又立刻忘记,这样会在无意中伤害孩子。例如,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