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糊涂,粮草在后面会遗失,在前面岂不是要被袁绍劫走?哪一头更严重,应该是很好分辨的吧?
荀攸此时离了粮草车,又赶回曹操身边。倒不是他不想继续坐车,而是他知道再坐下去,就要到袁绍那里做客了。
有人叫道:“袁绍军杀来了!”
属将再度建议道:“丞相!赶快将粮草后撤吧!”
荀攸制止了他:“正可借此诱敌,为何要撤?”
曹操看着荀攸一笑。
那一笑,挟着三分默契,三分赞许,三分得意,还有一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慨,一时间周围的声音都混沌了,只有维系着他们的那份情意,织成罗网,牢牢罩紧了两个人。
如果这么说还是太文艺了,那么不妨脑补为四面都冒着粉红泡泡。
……
粉红泡泡消失,一切回归原位,袁绍大军倏忽间杀到,已经可以看见前军的大旗。
曹操下令:“解开战马,抛弃辎重!”
此乃诱敌之策,当年荀攸在对付张辽的时候也用过。
袁绍军果然上当,见满山都是马匹粮草,误以为曹军仓皇逃窜,立刻上来抢夺粮车和辎重。
曹操见袁绍军队伍已乱,便下令:“骑兵冲阵!”
骑兵突然自山坡上冲下,袁军猝遇攻击,阵脚登时大乱。
其实吧,这年代的战争,看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
比如曹操采用的这个诱敌之计,其实挺简单的,放在两千年以后的战场上,那是要被称作小儿科的。
不过曹操还是凭借这一计,又胜了一场。并非因为古人的脑回路不如两千年后复杂,而是因为古人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信息,比如交通工具,比如单兵素质。
就像现在这情况,袁绍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呢,前军已经被曹操冲垮,后军立脚不稳,只得被迫后撤。等他抓到小兵仔细询问,琢磨过来曹操用了什么计策,曹操那边已经收拾齐整,拍拍屁股走人了。
计策简单,但不简陋。这种战场考验的是主帅的应变,计策未必要天衣无缝,只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骗过对手,就是成功。
曹军又胜一阵,挡住袁绍追兵,顺利撤退。
不过,这只是个开始。
袁绍最终还是率大军全部渡河,来攻曹操。
曹操一路后退,直退至官渡大本营。
之前的战斗,只能算小试锋芒,曹操纵然胜利,却没有给袁绍造成致命的打击。袁绍的大军实力仍在,正式交锋不可避免。
袁绍下令,将大军在官渡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营地绵延,昼夜鼓角不绝。
而曹军也在官渡扎营,两军营地遥遥对峙。
残酷而持久的拉锯战开始了。
作者有话要说:今晚9点才到家,远目……
算了一下,再有十章左右会写完官渡和乌桓之战,再有七八章大约就写完赤壁之战,貌似已经看到完结在前方招手了……比我预想的快好多啊
第 50 章
官渡之战,是一场攻防消耗战。
袁绍进攻,曹操防守,袁绍几番想迫使曹操出战,曹操都只坚守不出,正面决战是找死,曹操才没那么傻让袁绍如愿。
其实当年袁绍要起兵讨伐曹操时,便有谋士田丰、沮授等人劝他,让他不要把赌注放在这一场战争上。这两人建议袁绍,养精蓄锐,不断骚扰曹操,以小规模的战役蚕食曹操的地盘,久而久之削弱曹操的实力,到那时袁绍再大举发兵也不迟。
这和下棋是一个道理,先占据优势,一点一点吃掉对方的棋子,终至将对方彻底歼灭。
而像现在这样,举倾国之兵大举伐曹,将全军胜败荣辱赌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