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与你无关伴奏> 第6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4 / 5)

我爱这个世界是因为它还有希望,

只是前半生只能这样了。

尊敬的领导,

留下后半生我就等你的回音……

这样的诗句,包含了诗人多少辛酸的眼泪。记得我最初看到这首诗时,心情异常激动,好像诗人说出了我心中的话。后来再看,越看越心酸,越看越气愤。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诗中的那位领导看到这首诗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写诗与绘画是一样的。绘画中有“喜气画兰、怒气画竹”之说法,同样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诗的本质,是由诗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的。

下面,我谈谈诗歌创作中的口语化现象。

任何一位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都会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地理等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处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老先生,深受其害,才写出著名的“三吏三别”,现代诗人李瑛经历了一九七六年那场大灾难之后,才创作出哀思溢于言表的《一月的哀思》。在*年那个特殊的日子里,时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作《哭山》就反映了一个中国青年忧国忧民的心:

太阳下你沉默不语

唯一的一声响动

铸成大错

从此你面目无光

两腿沉沉

之后一个闪电未到

就听见一声雷响了

这样平凡的语言组合起来,似乎很难理解诗人到底要表现什么?可是把这些诗句放在*年当中,这些诗句就像长了脚一样。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一九二二年发表的《荒原》中,有这样的诗句:

明天见,毕儿!

明天见,娄!

明天见,美!

明天见。明天见。

这样的诗句放在《荒原》里,给人的感觉是很恐怖的。“明天见”其实就是明天见不着的意思,仿佛是一个将要死亡的人说的话,也好像是一个将要灭亡的世界,留给宇宙的声音,那种向往生活,热爱生命的欲望,是任何文字都无法表达清楚的。

八十年代时,中国诗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无数流派,尚仲敏为代表的“大学生派”就比较活跃,他们的艺术主张之一:反崇高,指诗的本质;之二就是对语言的再处理,并提出要消灭意象这句口号,指诗的内容;之三是诗的形式无所谓结构。

尚仲敏于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创作的《卡尔•*》一诗是这样开头的:

犹太人卡尔•*

叼着雪茄。

用鹅毛笔写字,字迹潦草。

他太忙,

满脸的大胡子,

刮也不刮。

到了一九八五年,二十一岁的江苏诗人赵刚和他的诗友朱春鹤等人,再次创办了“新口语诗派”。他们主张的是随意和自由。

如赵刚诗作《我们家的第五处住房》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反正我们家有五处住房,

反正我屁股后面挂着五把钥匙。

这种反传统的诗歌创作,在当时诗歌界一片朦胧之际,确实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一九九二年我创作了一首想念远方朋友的诗:《鸟人》。诗的最后二句是:

院没扫,

却干净的很。

这样的语言,放在诗中,放在诗人怀念朋友的晚上。面对月光,其情可见,其景可见。

还有《月*人》:

回家路上

看着月色想起爱人

看着迎面走来一位女人

很漂亮

想起这个女人

就是你的爱人

于是看到家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