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其他小说>新加坡的珠宝> 第十四章 月8日(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章 月8日(三) (4 / 6)

都认为不够不真实,又何必再计较,哪个故事不是虚构的。何必使自己做得没有一点素质涵养和文化底蕴的担当。只要情理是真实的,故事就不失耐人寻味的思考。就像一片广袤的森林,即使生长着相同的树种,也绝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棵树,一个位置只生长着一棵树,因此也就没有必要死揪着故事真实不真实之说。”

不同地域生长着不同的生物,人不过是众多生物里的一种。跟其他生物比起来,人最大的优势除了有超强的适应力,再就是不停地思考发挥大脑的机器,为自己创造生存的环境。这里仅是生活里的一个片段剪影,实则并无太多动人之处可供羡慕玩赏。繁华闹市不过是富人大佬摆阔的场面,物本归真为柴米油盐而劳碌才是生存本源。区区小小一工程又岂能堪论苍苍艰辛之壮举。虽说离开了贫瘠家园到富庶地方照样在生活,再富庶地方跟打工人都没有一点关系,平淡的心永远抵挡不住乡愁的心结。

谁都知道中国大西北很多地方都还很贫瘠,贫瘠的根本不是人为造成的,是气候和地貌由来的使然。有限的降雨量难以使草木把广袤的黄土地严实的遮盖起来。那里远离大海,方圆百里又没有大河流经,地面蒸发的水汽难以使这里形成足够的雨水来滋润万物的灵气。高山的阻挡,远处托着雨水的云层被高山抢夺了彩头。即使树木也只是在春夏季节看到沟沟弯弯里由杨柳凑成的一抹抹的绿。山坡上四季长青的油树显得有些老气,不过跟干旱抗争的韧劲,依然使贫瘠的黄土地增添了让人赞赏的秀美。毕竟连多肥的庄稼都容易遇到欠收的年份,常绿的油松更能显出其本质的顽强和敬意。万万不可轻视这贫瘠中的一片片绿,这里的人们之所以从来没有想到放弃在这里生存下去的信念,完全是靠它们在支撑着。只要这一片片的绿还依然驻留,人们铁了心似的不会因为干旱少雨而对这片土地产生厌倦。

生活久了,人们的心理并没有苦不苦的概念。只有能不能干的信心。再苦的光景也比不上人民公社的日子。大会战的红旗牢牢地插在山头上,“风展红旗如画”的精神似乎世上根本没有难不难的说辞。拿出红旗渠一样的干劲,只要有饭吃,只要有力气,热火朝天的干劲就不减。谁的心理都知道新中国经历了怎样的磨难,走到今天有多么不容易。只要能活着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凿开了表面的山石,扛来肥壮熟土,栽下娇绿的树苗,灌下清清的泉水,像抚育孩子一样保障每一棵树苗都活下去。油松的根系并不怎么发达,只要能活下来,只要把根系扎到石缝里,顽强的生命力就不辜负人们付出的汗水。同属松之一族的黄山迎客松之所以引来无数人们的敬仰,难道不是因为它在陡峭岩缝隙里活了千年之久。一枝一叶的绿色透着骨子里的坚韧。一道道因山势起伏用石块垒起的松林梯田,曾为人们增添多大的光彩。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绿色的观念有些淡漠,绿色又不能变成金钱来换取生活必需品。

如果再过几十年,甚至更多的年份,干旱局面持续变得严重,一抹抹绿色逐渐的退去该怎么办?甚至哪一天彻底消失!能问出这样问题绝不会被人看作是明智的想法,也许会被人们当成傻子,攻击的赖头,但凡有点头脑的人,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怎么会等到那里失去最后一滴水的时候才想逃出去。或者说最先退去和消失不会是这里的绿色,是在这里生活的人。真要等到那时候,难道不为自己的罪责而感到后悔吗?为什么不在这一抹抹绿色还坚守的时候,继续让这里所有的山都接着变得绿起来。一抹抹的绿难道不是在向人们忠告,同样的树种既然在这里还能活着,那么新生的树种或者其他耐瘠薄植物为什么不能补充上去。当人们为那些繁荣富庶而心羡不得的时候,难道自己生活的家园就再也没有一点能够好起来的希望了吗?

似乎从远古时代传递下一个声音,“别管活成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