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先发谁的,两篇都要发。”〔33〕
在杨西光的主持下,对胡福明的文章进行了讨论。杨西光坚持认为,文章一定要解放思想,批评“两个凡是”。王强华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杨西光敢于明确提出批评“两个凡是”,这是一个大胆的意见,一下子就把文章的要害抓住了,把主题升高了,实在功不可没。后来在我们修改稿子时,就十分注意贯彻这个意见。〔34〕
txt小说上传分享
2。 一个常识性问题引起的讨论(6)
会议结束后,胡福明、孙长江各自在修改自己的文章。胡福明在回忆他的修改经过时特意作了几点说明:第一,把文章由三个部分变成四个部分,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作为第二部分;第二,强调冲破“禁区”。文章说,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至今仍存在一些“禁区”。所谓“禁区”,就是不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分辨是非,只靠“信仰”去解决。这是完全错误的。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面前,没有不可研究的问题,没有任何“禁区”。第三,修改时加了两句话: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凡是自己讲过的话都是真理,也不认为凡是自己的结论都要维护。〔35〕
“五一”前夕,正当胡福明准备回南京的时候,杨西光同他做了一次谈话。此时,杨西光觉得文章已经修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工作将由中央党校的同志去做。他还告诉胡福明,这篇文章要请胡耀邦审定,他在中央党校成立了理论研究室,还办了一个内部刊物,就是《理论动态》。我们这篇文章要交给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修改,先在《理论动态》上发表,第二天,再由《光明日报》公开发表。“《理论动态》是逢五逢十出版,他们五日刊出,我们六日见报。他们十日刊出,我们十一日发表。”〔36〕随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我们已经商量好了,要批判‘两个凡是’,推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37〕
谈话中,杨西光还告诉胡福明,文章准备在第一版发表,但要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这样可以增加文章的分量,“我们聘请你做《光明日报》的特约评论员”。
胡福明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表示,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批判“两个凡是”。文章发表后,“能起更大作用就好”。
此后,文章由中央党校的几位理论教员继续修改。吴江看到文章后,觉得很有勇气,“只是理论和逻辑性不足”,就让孙长江把两篇文章合到一起,“题目还是用我们原定的”。〔38〕孙长江后来在谈到文章的修改时强调了以下三点:第一,从一开始就有两篇原稿,不是一篇原稿。我们一个,胡福明一个;第二,文章核心在于“唯一”;第三,文章是路线斗争、政治思想斗争的产物,不是纯理论的产物。至于后来见报的那篇文章,就是由孙长江“捏出来的”。〔39〕
对此,胡福明并不否认,他在回忆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时还特意提到了孙长江的修改情况。他说过这样的话:第一,把文章梳理了一下;第二,对文章的观点作了分析发挥;第三,使文章精练了,去掉了一些重复的词句。
不过,胡福明也承认,“文章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修改也不是无可批评的,不但今天看来,有可修改之处,在当时,我对几点修改,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整个说来,孙长江在文章的修改上,“花了很大功夫,提高了文章的质量,作出了贡献。这是不容抹杀的。”尽管如此,文章的主题、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主要材料,“没有变化,没有增加重要论点”。对此,胡福明作了几点说明:(一)“唯一”二字,据我所知,是杨西光加的。文章题目,经过几次变动。我最初定的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