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苦难童年
潘成一直想不起父亲是什么样子了,当父亲离开他的时候,潘成仅仅是一个三岁多的孩子。那年是1974年,*还没有结束。中国本部的农村是闭塞的,农民们只知道成天地地里劳动,对于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每天都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
潘成家本来是不错的,父亲是村里的会计,为人实在,坦诚,廉洁,深得村民的爱戴。妈妈是一个朴实勤劳的女人。潘成是全家最小的,上面有大哥,二哥和两个稍大的姐姐。一家人虽然日子清苦,但是也是其乐融融。爸爸每次开会回来,都不忘买上一些水果,这时候,院子里其他的孩子也会跑来,看着父亲把水果也分给其他的孩子,潘成小小的心里很不高兴,对一些小伙伴说:“ 我爸买的东西,你们为什么来吃!”。这样的时候多半都是这样,现在,潘成对父亲的印象很多时候都会是这件事情。
可是,灾难还是给了这个幸福而贫穷的家庭,作为顶梁柱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出殡那天,全村好多人都来了,来为这个好人送行。潘成被大人们抱着,随着送行的队伍,把父亲送到了那个小土堆里面。在大人们的帮助下,潘成向父亲的坟下跪,然后又随着人们回到了家。
妈妈哭得已经没有有眼泪,只有把幼小的儿子背在身上,看到自己年幼的孩子,心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潘成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情,也没有因为这个事情而难过。小小的孩子,怎么知道没有了父亲,自己今后的生活会受多大影响呀。
妈妈是坚强的,从推动丈夫的痛苦中,她告诉自己,不能够倒下,自己倒下了,孩子们怎么办?所以妈妈打起了精神,开始了新的生活。还好,家里有大和二哥。这时候大姐已经22岁了,二哥也已经20岁了,家里的担子就落在了妈妈的大姐二哥的身上。因为三姐只有9岁,四姐只有6岁,而我们可怜的小潘成,仅仅3岁多点。
每天天不见亮,妈妈就已经起床了,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家里养了两头猪,还要煮猪食,把这些都忙完,天就毛毛亮了,这时候,哥哥姐姐们陆陆续续起床了,吃完早饭,妈妈、大姐和二哥就要出去上山干活了。三姐要去上学,家里就只有四姐和潘成了。早饭一般都是玉米糊,里面加点红薯或者什么,要想吃一次大米饭,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只有遇到过节日的时候,家里才会有米饭吃。菜多数时候是自己泡的酸菜,或者自己家里种的那些不多的菜。日子就在这样的艰辛中慢慢过着,潘成也就慢慢地成长着。
慢慢地;潘成才知道了没有父亲意味着什么。父亲的去世,家里欠了好多债务,所以家里吃、穿方面都比别的家庭差了一些。潘成一年才会有一次穿新衣服的机会。这种衣服是用白布自己家里染成那种深蓝色,再让人手要做成了。虽然这样,每次穿上这样的新衣服的时候,潘成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家里几乎一年到头难和吃一次白米饭,只有遇到过年过节,才可能好好地吃上一次米饭。就是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候,人家也会欺负自己,潘成明白了,这都是自己没有了爸爸的原因。
那天,潘成5岁多的时候,妈妈让他把家里的几只小鹅赶出去,让它们吃点青草。同院子的三婶家的几只也一起跟着想出去,潘成把三婶家的鹅赶开了,没有让那些鹅和自己家里的一起出去。后来三婶家的鹅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三婶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就回来对着潘成家门口破口大骂:“你们寡妇家里,有什么神气,还把我家的鹅给赶开了!”妈妈听着,没有去和三婶吵,但是潘成不服气,就出去和三婶对骂了几句,当然,小小的潘成,怎么会是三婶的对手,最后也只好哭着跑了回来。妈妈看到哭泣的儿子,心里难过得不知道说什么,把起儿子,为他擦去了委屈的泪花。
在潘成5刚时,大姐已经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