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4頁 (1 / 2)

難道跟小皇帝講現在的八旗子弟已經糜爛,不堪一擊,再也不復當初『八旗不滿萬, 滿萬不可敵』的說法了嗎。

先不說他們說的,小皇帝聽不聽得懂的問題,就算能夠聽懂,他們也不好意思講,所以這一刻沉默是金是最妥當不過的。

季言之小嘴繼續巴拉巴拉:「……反正朕不同意,那些個紅毛金毛番子長得可丑啦!找他們做朋友的話,朕怕你們和朕一樣夜裡嚇得睡不著覺。朕身為體恤臣子的好皇帝,可不能讓朕的臣子們都遭遇這樣的痛苦。」

滿朝文武:「……」

兩宮太后:「……」

到底還是葉赫那拉·瑞麟反應得快,率先拜服於地,磕頭道:「…多謝萬歲爺體恤。」隨即文武大臣們也紛紛拜倒,衝著珠簾後頭的小皇帝磕頭,齊喊『多謝萬歲爺體恤。』

兩宮太后:「……」

「借師助剿」的決策,早在咸豐二年(1852年)的時候,就有人提出來。說是請洋人派「火輪船入江助剿」,而之所以沒有成功,則是因為兩江總督沿江閱兵而終止。不過次年,太平軍兵臨南京,上海道吳健彰奉巡撫楊文定之命,向上海美、英、法領事乞援,要求外國兵船開入長江,幫助清軍駐守南京。

由於當時的外國侵略者,尚沒有摸清楚太平兵的虛實,不願冒然表態,是以未曾答應。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美國在英、法支持下,曾以「助順剿逆」為條件,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各國侵略者再次向清廷明確表示願意助其鎮壓太平天國革命。

咸豐十年九月(1860年),《北京條約》剛一簽字,法使葛羅即向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表示,法國所有船隻兵丁願悉聽調遣,幫助清廷「攻剿發逆」。俄使伊格納切夫也提出願為清軍「教鑄槍炮」,並派兵鎮壓太平軍。咸豐十一年(1861年),英、美兩國也先後提出願助清廷「壓平內亂」。對此,清政府中許多實力派大臣極表讚賞。奕訢、曾國藩、薛煥等也相繼向朝廷建議「借師助剿」。

表面上看起來『借師助剿』有利於清政府。但尼瑪仔細分析,特別是用季言之的智商來分析,這是弊大於利的事情。畢竟請神容易送神難,各國侵略者都對華夏這塊肥肉虎視眈眈,難得有機會帶兵進入華夏,不趁機當顆釘子釘下來才怪。

反正怎麼著,有季言之在,就算他現在年齡小,說話沒有兩宮太后來得有份量,他也不可能同意『借師助剿』這種損國力還不利己的事情。所以利用小孩子還熊的身份『胡攪蠻纏』破壞掉腦子有病者提議的『借師助剿』決策那是再恰好不過的事情了。

至於丟不丟臉的問題,嗯,他季大佬現在還是個寶寶呢,寶寶是沒有丟臉這個問題存在的。

慈安太后突然輕笑了起來:「既然皇帝這麼說了,爾等也謝過皇帝的體恤,那『借師助剿』之事不必再提。慈禧妹妹以為何?」

慈禧太后:「慈安姐姐說得及是。」

其實在慈禧太后看來,『借師助剿』的事情利大於弊,大清上國餘威猶在,藉助列強兵力使清兵更進一步熟悉洋槍洋炮、洋式練兵的作用、威力鞏固大清統治有何不可。

只是慈安率先開口,維護胡鬧的皇帝,作為要低慈安太后一等的聖母皇太后,即使嘔得心慌,也只得跟著一起維護小皇帝的臉面。畢竟那個胡鬧的熊孩子,是她生的啊!

——是她生的。

慈禧太后暗地裡磨了磨牙,明面上卻是笑靨如花。她頓了頓,接著道:「諸卿可還有要事奏稟?」

『借師助剿』算是以小皇帝、兩宮太后表態反對後,正式落下帷幕。隨後兵部尚書麟魁出列奏明從兵部尚書改任兩江總督協辦大學士的曾國藩上書其幕僚李鴻章練成淮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