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武侠历史人物> 第195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5部分 (3 / 5)

导致周期性的关闭,其实际产量仅有能力的一半,这导致产油大国尼日利亚的汽油供应竟经常出现短缺,导致油价飙升和民怨沸腾。许多无力承担高油价的贫民和一些意在牟利的不法商人乘机大肆盗截输油管偷油,不但导致大量经济损失(仅2005年头4个月盗窃原油就达609万桶),还经常造成爆炸伤亡等恶性事件。更危险的是,这四家炼油厂都处于矛盾错综复杂、危机一触即发的三角洲地区,这里在60年代曾爆发过3年大规模内战,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本来“产量共享合同”可以提高跨国公司的投资积极性,并降低其风险,但尼政府尽快获得石油收益以贴补经济,而该合同规定最初几年所产石油份额将主要用于公司弥补勘探和开发成本,这样政府将不能从中较快获益而使石油收入受到影响,这使得政府实际上并不情愿大规模推广这一做法。由于该做法仅限于海上油田开发,因此近年就出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尽管海上石油前景更广阔,但政府却把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三角洲地区的陆上石油开发中,原因很简单:尽管那里问题多多,但他们可以更快分到更多的钱。

无疑,上述种种现象正越来越沉重打击着跨国公司的投资热情。

中资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

和西方跨国公司相比,中资企业是后来者,更是小字辈。

2005年底,壳牌在尼的日生产能力为22。5万桶/天,埃克森-美孚更高达75万桶/天,并计划在2011年达到110万桶/天,而中国几家公司在尼的石油生产才刚刚起步;

中石化也好,中海油也罢,所参与的股权合作还限于区块、企业等低层次,而壳牌等竞争对手已直接插手NNPC这个尼石油主管企业的股权,不论是利益和话语权的获得,还是权益的保护,双方都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就更能说明问题:2005年中尼双边协议规定的3万桶/天5年石油进口量,而同期对美出口则为115万桶/天,并计划增加到180万桶/天,后者占总出口量45%,而前者连零头都比不上。即使以中国自身标准衡量,尼日利亚石油地位也远不如非洲伙伴安哥拉、苏丹甚至乍得。

由于资历浅,经验少,因此中方在尼日利亚石油产业中所获得的成绩未可高估。

如去年中海油所中四个区块,实际上是西方公司中标后主动放弃的,原因是当时爆发的多次恐怖事件导致尼石油日产量下降到正常日产量的20%,在此背景下许多跨国企业暂时关闭油田,甚至拒绝交付中标保证金并干脆退出尼日利亚石油市场。这些企业在非洲和尼市场浸淫多年,有完善的市场分析和风险规避机制,他们的退出绝非一时冲动,而中国企业的迎潮而上,究竟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出奇制胜之招,还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盲目之举,只有时间才能作出裁判;

再如尼四家炼油厂的私有化计划,奥巴桑乔总统2002年即签署法令,计划出售51%的股权,并向壳牌等七家大公司发标,但由于工厂管理混乱、工潮和罢工不断,加上尼方管理层腐败颟顸,各公司对炼油厂前景均不看好,对招标态度冷淡,政府不得已和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公司接洽,原本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已传闻中标,但他们却在印度内阁授意下故意流标,让中石化接手。虽然不能据此断定中石化接到的一定是颗定时炸弹,但它显然至少是个不太好剥皮的烫手山芋。

尼虽经济拮据,但在黑非洲却是无可争议的大国,传统上和中国关系并不密切,中国对非的两**宝——援建体育场和医疗队——在尼就全无市场;中国轻工产品对尼一方面满足了其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却也打压了其原本有一定规模、在西非市场曾占相当份额的民族轻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由于一些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