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做一些服装、道具的工作,别人演的时候我也做一些服装、道具的工作。别的同志有困难的时候,因为这些同志都比我大,有的都生孩子了,没有人管,那我就应该管,而且还管得挺认真的。虽然我胆子很小,那离礼堂很远,很空旷的就那么一间小房子,也很害怕,但自己就大着胆子,还挺勇敢地去承担这些工作。就是说这个思想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不分什么高低贵贱,也不分什么主要角色次要角色。
后来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了,可我还没太注意当时整个延安这个脱离实际的“提高”,我还并不太懂。后来才知道应该是:你们老演外国戏,你们也演一演中国的,也应该演一演中国的劳动英雄。这样我们也就懂得了也应该演中国的现实的东西。但那时也不是真正的明白。那时我们演的列宁、斯大林和苏联的工人等当时在延安还是很有影响的。我的丈夫田方在当时那个戏里演主角,是一个农民战士,从前线回来后是怎么想的,对土地的要求,同时对革命的不理解。他想见到列宁,可他已经和列宁说话了,他不知道这是列宁,当有人告诉他这是列宁,他简直是欣喜若狂的。就是他演这个主角。他领着群众和贵族斗争。我演他的妹妹。这是1914年。
后来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就感觉光演这个不行了,但是到底演什么呢?大家也还没有明确。只是在1942年的冬天,就是苏联红军斯大林格勒大反攻大胜利时,这个时候有一些从农村来的同学,就演秧歌了,那时我还没有看过闹秧歌,这一下子就都轰动起来了。王大化、李波一下子就红起来了,这就是“鲁艺家”的秧歌最受老乡的欢迎了,这就是新秧歌运动了。
当时我没演过,我就跟在后头学呀。由于我们是大城市里的学生,唱那个土味的不会唱,因此当然就没有我们的主角了。那个时候王大化其实也是洋学生,但是他就比较懂得导演、编剧的思想,他就和一些非常懂得民间艺术的同志搞了这些小节目。你像“跑旱船”啊,还有“小毛驴”等就很受群众欢迎。我们不演小节目的人好像没事了,就跟着举着大牌子,跟着扭这个大场子。刘炽跟那个严正就这么一个拿着个镰刀,一个拿着个斧头,那么唱着跳着,我们就跟着就这么扭着跑出一个场子。我们也觉得非常有意义,到哪都受欢迎,我们也挺高兴,从来也没有感到难过。
。。
在延安,主角、配角、跑场子(3)
那时有一个岁数大的同志就讲,于蓝你到底准备怎么办呢?我说什么怎么办?我不懂得是什么意思。他说你这老给人家跑龙套怎么行,我说那有什么关系,我说我没想那么多,那时就是这样。
后来延安又来了个抢救运动,李波同志是山西的嘛,山西不是有同志会嘛,都被审查了。也要审查我们,我们太小哇,张庚说她才十几岁呀参加革命,怎么会呀,不能审查他们,都审查还得了。我们就绕过了这一关。那么就让我来替李波唱这个《打花鼓》,我来替李波唱《兄妹开荒》,给毛主席演出那次就是我去的。实际上我真不行,那不晓得练了多少遍了,简直是很费劲地才完成这两个节目。
那时韩冰,就是现在在歌剧院的,她会唱京戏,她嗓子很好。我们要出去,那时不是只演那种小节目了,要有一些戏了。我是第一次下乡,她是主要的角色,我还是处于配角。我就只能演演《兄妹开荒》,还有这个《打花鼓》,唱得太多的、太复杂还是不行,所以就只能够是那样。我们演的都是唱得都不多,也还能应付的下来。也都是歌剧,那时《白毛女》要是没有《周子山》,那《白毛女》也是发展不出来了。他是先从两个人的这种小节目,然后过渡到小的独幕剧,然后过渡到五幕剧。我原来也到工厂去演出,演的是外国戏,还有拥抱的场面,工人说那是婊子,工人农民根本看不惯,就不喜欢。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