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说:“仓促点将,出了问题,是我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因为心情激动,他的手指甲已经把王溥的手臂抠出血来。这时赵匡胤只好一头钻进自己的公署,等待消息,不能露面。等待什么消息?原来他已派人去和符太后、小皇帝秘密谈判小皇帝禅位的条件,耐心地说服符太后,在这种战乱时代,小皇帝是掌握不住这么大的局面的。与其把帝位让给别的将领,不如让给赵匡胤。因为赵匡胤和柴荣共事多年,君臣契合,情谊深厚,这是符太后所深深了解的。帝位让给赵匡胤,太后和小皇帝一定会长期受到优待。后来,谈判有了圆满的结果,赵匡胤心里才稳定下来,这第三道关也闯过来了。
赵匡胤的立国大计(3)
最麻烦的要数第四道关,那就是文武百官的拥护。虽然支持赵匡胤的人数不少,但是不可能是百分之百。这件事又不能开会公开讨论,如果一旦发生争论,就会争个没完没了。这时全城处于紧张状态,夜长梦多,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万一发生混乱,岂不全功尽弃。对这件事,他们采取了一个快刀斩乱麻的办法,速战速决。当时由将士们簇拥范质,王溥等高官来见赵匡胤。赵匡胤一见范质,竟然泪流满面(这当然是在作秀,但是在心情过于激动的时候热泪长流,也是人之常情,这中间也包含着几分真实的感情)。他说:“我受世宗(柴荣)厚恩,岂敢有非分之想!不料为六军所逼,竟然走到了这一步,实在是惭愧已极,惭愧已极!”范质想了好一会,嗫嗫嚅嚅不知怎么答话,军校罗彦瑰在旁边一下子就拔出了佩剑,大声说:“我辈没有人做主,到了这一步,今天非得立个天子不可!”这一声大吼,使得范质手足无措,说不出话来。王溥已先拜倒在地,范质只好也跟着下拜。宰相这一拜,大事已定,于是文武百官纷纷下拜,共请赵匡胤登上崇元殿,接受小皇帝的禅让。直到这时,第四道关才终于闯过。赵匡胤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参加这次兵变的人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这一次不流血的兵变算是圆满成功。
当天下午,在百官班次已经排定,即将举行禅让仪式,大家才发现禅让诏书还没有准备好。正在为难的时候,翰林承旨陶谷却不慌不忙地从袖子里摸出了一幅早就写好的禅让诏书,大家正好用了它。(这也说明这次兵变是有人策动的。事先没有人布置,陶谷岂敢预先写出这样的诏书来?)
公元960年正月初五,赵匡胤在接受后周小皇帝柴宗训的禅让之后,正式登殿即皇帝位,接受百官朝拜。因为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在宋州,所以定国号为大宋。随即改元,定这一年为建隆元年,大赦,遣使遍告郡国。迁小皇帝柴宗训和符太后于西宫,改帝号为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
陈桥兵变也不是完全没有流血,还是出现了军校王彦升刺杀了后周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的事件。据说韩通是反对赵匡胤登位,要想组织力量进行反抗的,被他们及时发现进行清除,然后作为个别意外事件来处理。至于在民间,老百姓确实没有损失一草一木,老百姓家里确实是鸡犬不惊。本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事情肯定要波及老百姓,会搅得老百姓鸡飞狗跳。如果争夺帝位的战事打得不凶,小打小闹,也会闹得老百姓鸡犬不宁。要是大打特打,就会杀得老百姓鸡犬不留。真正进行改朝换代而又能让老百姓鸡犬不惊的,大概也只有陈桥兵变这一回。
赵匡胤从小闯荡江湖,善于随机应变。他也并不缺少小聪明,在别人面前演一场戏还是很能感动人的。例如他在范质面前诉说被六军所逼,不得已而接受兵变,觉得愧对周世宗而泪流满面的时候,就很能争取别人的同情。在兵变过程中,虽然他耍了不少花样,用了不少计谋,但是和他在整个事变中绞尽脑汁避免流血的努力比较起来,他的本性还是比较淳朴,颇有人情味。总希望老百姓少受损失,总希望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