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宋朝疆域四至> 第10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1 / 4)

江水患、凿井、办学等等。特别是在整顿司法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经他整顿之后,衙门里没有积压的案子,监狱里没有呼冤的犯人,可以说是弊绝风清。他这个包青天的名声,在端州任上就传开了。包拯不是诗人,在他的文集《包拯集》里只有一首诗,就是在端州写的,叫做《书端州郡斋壁》诗,内容是反对贪污腐化提倡廉洁的,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历史上的一些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有些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有些是歌颂志士仁人英雄事业的,但是像包拯这样以戒贪倡廉为主题,可以作为走马上任的官员们的座右铭的,从古到今,还真找不出第二首来。

端砚(端州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在文房四宝中,与宣纸(安徽宣城的纸)、湖笔(浙江湖州的笔)、徽墨(安徽徽州的墨)齐名。在宋代是重要的贡品之一。过去的地方官常以向朝廷进贡的名义到处征收,遇到有佳品就据为私有,以备日后行贿或作为礼品送人。包拯在端州任上,命令工匠按进贡的定额制造,一个也不多收,所以他在离任的时候,敢说“不持端州一砚归”,一时传为佳话。包拯做官公正廉明,远近知名,他被赵祯召进京城做官的时候,已经40出头,为人稳重、做事老练,不管承担什么工作,都能做出成绩,引人注目。他初做京官,是当监察御史。以后多次调动,或者是在东南各地当地方官,或者是在京城里面当监察官,总的说来,是一路顺风,稳步前进。到了公元1056年担任开封府尹(首都市长),1058年担任御史中丞,已经是他晚年。他于1062年去世,当时的职务是枢密副使。

从来都说清官“铁面无私”,铁是黑的,所以舞台上的包拯都化妆为一个大黑脸,成为铁板一块,以说明他的不可通融,不讲人情。其实包拯一生做事都很有人情味。从官修史书、野史笔记、民间传说各方面来看,包拯都没有“门进难,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作风。《宋史?包拯传》中说:“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过去老百姓要到开封府告状,先得托人写好状纸,由衙门小吏代为投递,辗转费时,小吏就能从中敲诈勒索。包拯做开封府尹时,一举打破了这条规矩。他规定老百姓要来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只要鼓声一响,府衙就得大开正门,让老百姓直接上堂告状。这样,衙门小吏就没有了敲诈勒索的机会。开封老百姓奔走相告,真想不到当时的“上访”竟会如此方便。

赵祯把包拯调进京师,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正直敢言,叫他当个言官(谏官),既可以对朝廷大政提意见,提建议,也能对重要官员进行监督。包拯的确不负赵祯所望,只要他觉得自己所说的问题有理有据,对皇帝也敢力争,有时候争得唾沫横飞,溅了皇帝一脸。见到的人都很感动,觉得他们君臣契合,传为美谈。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居住的地方。开封府尹不过是个从三品,而京城里面一二三品的高官至少有好几百家,有些衙内、豪奴倚官仗势,任意横行,开封府的官员们慑于权势,不敢去管他们。赵祯觉得实在看不下去了,有意整顿一下,决心动用包拯这张王牌,对那些经常横行霸道的人,给点颜色看看。包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向皇帝打了包票绝对依法办事,绝不后退一步。经过几个回合,包拯旗开得胜,在开封府名声大振。对那些扰乱社会秩序的人,说抓就抓,说判就判,对于说情的人,一概不理,还要追究责任。当年夏天大雨,开封城里的惠民河阻塞,河水泛滥,街道淹水,行人受阻。包拯经过调查,知道这是有些权贵侵占河道修建花园、亭台所致。他急如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