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部分 (1 / 4)

一种信息,品位很高的假象,这就是现在的大学。

我低估朱赫了,他好像也不仅仅是想借助什么表达什么。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他自以为自己很有思想,我只是觉得他有些另类。我和朱赫说话的口气可能言不由衷,但是好歹也不至于闹僵,也许我天生就对这种人反感,而我最反感的,却是教授们妄图以高屋建瓴的谈话方式来改变一个人的看法,他们不管这种看法是否已经经过验证,好似学生的想法总是幼稚的。眼前的朱赫就是用这种方式对我说话,令我难以接受。想起我小时候就总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在社会中倚老卖老的群体。他们或许并没有拿到吉尼斯百岁老人的证书,却又要充当最具有时代感的历史人物。于是,我又在想,一个失去了整体认同感的社会,是不是需要一个习惯于假设的群体出现呢。

“你现在在想什么?”他问我,他好像比我还清楚这个夜晚我们谁也睡不着。如果他是我的好朋友,那么我将没有任何压力地躺在他的床上,然后把他挤下床自己酣眠,但是我知道,在一个喜欢看变态电影、把大岛渚或是那部该死的波兰电影当生活情趣的人的家里,酣眠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朝酒晚舞一(5)

“你问我的意识流吗?”

“意识流”这个词汇多少次地出现在“80后”的小说中,好像谁知道怎么写心理活动就等于知道什么是意识流。最好这种心理活动泛滥在几万字的重复描写中,把人生或是爱情用几万字的心理暗流冲刷涤荡,这种描写要竭力难为电影编剧,让编剧在无垠的思想海洋中迷失自我,借此来掩饰小说的故事线条的单一,仅此而已。

“我们是不是谈谈文学?其实我对文学还是有些想法的。”朱赫对我说。

“出家人不打诳语!”我说,“你这辈子看过多少本书?”

“看过的应该有一千本左右,但是真正记下的好像不多。”

我觉得他在这一点上很真诚。很多人都说自己读了几千本书,我一直很惊讶。仔细想想,看一本书要5天左右,算他5天看了3遍以上,基本上都记下了,要是想知道书的精髓就还要写写心得,再看看批注,这样下来,估计也要十几天左右方能消化一本完整的书。若是遇到《红楼梦》就完了,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不能弄明白。平均起来,一个月2本,一年算他30本。可人不能天天看书的,上学、工作、照顾爱人、洗尿布、带孙子……估计一辈子能真正理解的书,有一百本就算是大方之家了。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在大学里用各种名头压人的教授们的可鄙。有时我想,我读几个名著的小说大意是不是也代表我看过了,要是那样我看过的名著也不少。这个世界的确像是一个幽默的载体,任何地方都会让你在不经意之间发现自己就身处在幽默的根源,被幽默吞噬着。

“你很诚恳,真的,我想听听你的故事。关于你的家庭,你父母的故事。”

他看看我的眼睛,从床上起身,走到桌子旁边,在抽屉里找了一阵子,拿出一本笔记,对我说:“这就是我的故事,你看看吧,都在里面!”

说完他坐回床上,翻过身去说:“我再睡会儿,看完了告诉我。”……

一个黄色封皮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写着蝇头小楷,字迹还算工整。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吧。我一直觉得把生活中的流水账总记得这么精确有点过于认真。记得我小时候就讨厌写日记,就算必须写的我也总是抱着敷衍的态度。我父亲看过了之后就说,“水平提高了,要再接再厉哦”,有时我还会得到些钱物之类奖赏。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总教育我们说日记是一个绝对隐私的东西,不能侵犯。我至今都在心里留有一个潜台词:日记是一个人在个体名义上写给自己的东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