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部分 (4 / 4)

攻打楚国这么强大的一个国家,不可能说想打就能乘早打的,要事先预谋,而且靠齐国一个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上司”某天提出了这么一个想法,做“下属”的怎么办呢?管仲是很少去直接否决齐桓公的想法,却总是能委婉地将它改变。

调解之术

其实,管仲最值得学习的除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外,就是他的君臣调解之术。历代有许许多多的能人就是失败在此,例如吕不韦没有协调好他和秦始皇之间模糊的父子和君臣关系,最后,落得个自尽。再如诸葛孔明,多少次北伐的失败都在任性的阿斗将其招回,可以说他协调君臣的关系很差劲,最后,郁郁而死。

关于管仲协调君臣关系的例子,列出如下几点:

一、当国君大脑*的时候,就乘他特别来劲的那刻,冷漠他,再说明原由。

在《管子》中记载:“桓公谓管仲曰:‘请致仲父。’公与管仲父而将饮之,掘新井而柴焉。十日斋戒,召管仲。管仲至,公执爵,夫人执尊,觞三行,管仲趋出”。说的是齐桓公来兴致,挖新的井,斋戒十日,就为了和管仲喝酒,管仲去了,喝了“三行”,故意不告而别,齐桓公就不高兴。于是,管仲回来说明原由,“臣闻之,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

再如“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贰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齐桓公对着鸿雁感慨,一时兴奋豪言抒发大志,两个臣子却一起冷漠他,再告诉他称霸是怎么样的,不是空洞的感慨和幻想。

二、当国君坚决要一意孤行的时候,就随他去,顽皮的孩子需要挫折的磨练,才会回来找妈妈。长勺之战就是例子,前文已经充分叙述过了。

三、当国君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行动或者想法的时候,用话敷衍他,让他觉得这个行动或者想法没有什么意思,去掉他的劲头,转移他的视线,再说明这个行动或者想法的不切合实际,需要怎么做才可行。如果还不满足的话,就哄哄他,小孩偶尔是需要糖果搪塞他一下的。

就像这次,管仲漫不经心地说:“伐楚嘛,齐国之力再加中原几个诸侯之力足以。”

他虽然这么轻松地说,但是,伐楚在整个霸业里是最艰难的一个事情。他这么说是想先打消齐桓公担心的心理,然后,把概念偷换了一下,说:“攻打楚国起码要预谋二年,就是做二年的准备,首先,约会各国商议对策,要秘密进行。其次,部署战略,怎么打,直接杀进去,还是用计谋,等等,过程比较麻烦。”

“这个样子啊!那算了。”齐桓公摆摆手,自己心里也知道这不是件说来就来的事情。“那么,不行就先预谋着。”内心很不高兴,语气里感觉是在撒娇。

管仲心里暗笑,国君总是有这种打仗的瘾,估计是二年没打上仗心里又痒痒了,耐不下心来。想法被管仲给间接否决点了,心里自然是不高兴的。他是齐桓公的仲父,相当与父亲,“父亲”当然明白自己“儿子”的心理,撒娇是需要哄哄的。

而且,目前还有那么一些小国总举着“反齐”的旗帜,管仲于是就说:“现在倒有个国家必须解决一下。”

“哪个?”齐桓公来兴致了。

“鄣国,就是原来纪国的附属国,后来,纪国被襄公给灭了,这个小国就一直和我们敌对,乘现在有空闲,正好解决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