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部分 (2 / 4)

,趁着翁钦生的老娘做寿时,突然袭击,一群流氓大闹寿堂,把翁家搞得翻天覆地,一片狼藉,男女宾客,不欢而散。惹祸的吴佩孚就逃出蓬莱,流落到北京以写春联算卦为生,后投军在曹锟手下。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曹锟对他施以青眼,吴佩孚风云际会起来。

吴佩孚是从底层而上的文章将军,身上有很多的淳朴气、文人气。虽然后来成了呼风唤雨的将军,但他的饮食起居都很简单,只是普通的山东人基本的口味。吃的是馒头米饭,每餐只喝少许山东黄酒或绍兴酒,早睡早起。他平时练兵、打仗之余,喜欢读书,人们常说吴佩孚狷介,董必武曾评价“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文章将军——吴佩孚(2)

吴佩孚有著名的带有吴氏特点的“四不主义”: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一九二四年败军之际,有人曾建议吴佩孚逃入天津租界。他厉声斥之:“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到了汉口,有日本政要给汉口领事来电,探询他有无东游日本的意思,他的回答是:

“我连租界都不住,哪能去日本!”

一九二五年,英、美等国银行表示愿给他信用借款,不须抵押,支持他东山再起,被他断然拒绝。此前当他雄踞洛阳时,苏联要扶植他为中国之主,他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吴佩孚作为军人中的秀才,他的举止常让同是北洋军阀的政府同僚大跌眼镜。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拒签出让青岛的《巴黎和约》,*途中示威者捣毁并焚烧了卖国官员的府邸。北洋军警逮捕了三十多个所谓学生“暴徒”。谁曾想,这无疑烈火烹油,到了次日更激起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

呼吁拒签的,多是有良知的知识阶级和一般淳朴的有爱国情怀的民众,而肉食者怕危及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大都主张接受这一不平等的条约。就在此时,远在南岳衡山之下孚威将军吴佩孚通电曰: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原!

数日后,他又致电南北双方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政府签约: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齐鲁封疆,遍来*木屐。虽虺蛇已具吞象之野心,而南北尚知同仇以敌忾。与鞭一日纵敌,不若铤而走险;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作为山东籍的军人,他岂能坐视外国人把家乡当成砧板的鱼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军人,以关羽岳飞为重的吴佩孚站了出来。身为山东籍的军人,是山东的水土养出了我,我愿对日本背水一战。

应该看到,演讲是吓唬不住政府的。大炮一支,那政府就要考虑了。当时坐在活火山上的大总统徐世昌叮嘱手下人:吴佩孚的态度不可不考虑。作为一个不在中枢的军人,得知政府不惜举外债以求武力统一的意图后,通电全国,有文人的嬉笑怒骂之风。看他抨击段祺瑞和拥戴老段的安福俱乐部的一个通电,真是文辞辛辣,非吴佩孚莫办:

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人所盘踞?

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