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长期以来研究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上海社会的上层和下层阶级,而对曾经存在过的一个人数达20至30万之众对上海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中产阶层却给予了有意或无意的忽略。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与上海中产阶层研究直接相关的论著有:Wen�Hsin Yeh;“Corporate Space ;Сommunal Time: Everyday Life in Shanghai�s Bank of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February 1995; Xu Xiaoqun; State and Society in Republican China:The Rise of Shanghai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1912~1937�Columbia University;1993; Lien ling�ling; Searching for the New Womanhood: Career Women in Shanghai;1912~1945�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 2001;岩间一弘:《1940年前后上海职员阶层的生活情况》,《史林》2003年第4期;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上海店员和职员运动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另一些文献和论著中有部分内容论及这一群体,如朱邦兴、胡林阁、徐声合编《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张仲礼主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忻平著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 (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但关于上海中产阶层的整体性研究至今尚未出现。中产阶层作为一个被忽视了的社会群体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今天,我们对20世纪前期上海中产阶层的关注并非源于一种怀旧的时尚,而是出自以下重要的原因:就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而言,早期中产阶层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弥补中国20世纪中产阶层研究的历史空缺,使今天的中产阶层研究建立在一种对历史变迁的宏观把握与历史经验的多重观照之下,通过一个更长的时段去获取历史比较的深刻认知及其有益借鉴,而且还在于这一研究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后发生型现代化国家中中产阶层成长的特殊类型和个案,从而丰富东西方有关中产阶层研究的多样性认识。连连:《20世纪前期上海中产阶级的发展模式与群体特征》,杭州:《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第31~32页。可以说,上海中产阶层的研究构成了全面揭示上海现代化进程及20世纪上海社会变迁内在关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近代都市的发展与中产阶层的形成(1)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上海,不是一个产生于传统城市基础之上的都市,而是随着近代开埠因商兴市、以商立市而崛起的城市。作为中国近现代经济、文化中心和政治重镇,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和碰撞,使上海近代城市的发展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殖民侵略等多重关系的冲突、对立、纠缠及转化的矛盾运动当中。这使得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了特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市三治,行政多元,法律多元,人口多元,文化多元,道德多元,在世界城市史上,尤其引人注目。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序言第2页。
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取决于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作为一个三方政权并存的(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的非统一主权城市,上海的割裂状况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