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慈祥的母亲没有一点睡意,她想到了什么竟泪流纵横?是自责对孩子太严格,还是担心孩子未来的前程?觉得孩子休息得差不多了,她又轻轻摇醒孩子,继续前面的一幕。这场景叫人太感动了!今日望子成龙的母亲们,不过读读此文罢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如此之好,无需效仿蒋母伴儿夜读的方式了。
蒋士铨九岁,母亲钟令嘉就授以《礼记》、《周易》、《毛诗》,“均皆成咏”。有时间母亲又教他唐宋诗句朗诵。蔣士铨后来成就显赫,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曾主讲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诗文、戏曲负有盛名,他的诗和当时的袁枚、赵冀并称为“江右三大家”。当然他的成就和教导他的伟大母亲是分不开的。
作者题外话:2007年11月 txt小说上传分享
碎语“民生”
读《左传·宣公十二年》见“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句。这里的“民生”,大概就是老百姓生活的意思。在现代《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显然是一个带有民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左传》里所谈“民生”,似乎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民生的标准就是吃饱穿暖。可是,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即使老百姓克勤克俭,也解决不了民生问题。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名篇《离骚》中曾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同时代的孟子则发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呼喊。他将民生民计置于一切问题的核心;振聋发聩。二千多年后,康有为在诠释孟子这一主张时说:“国之为国,聚民而成立,天生民而利乐之。民聚则谋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礼乐政法皆以为民也。”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认为,“民生”二字早已有之,但他首先把“民生”运用于政治经济。民国初年,孙中山明确“定义”他的民生主义是“国民对于国事发生直接之兴趣”,“全国人民皆享受其生产之结果”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民共享”,通过人民“共享”社会物产及利用物产所生产的成果,达到经济的平等,由是解决社会问题,“防止富人以其富专制毒害贫民”,“防止资本家之专制”,最终进入“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国家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七大上再度吹响了改善民生之号角,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从教育、就业、就医、分配、社保、稳定六个方面,对事关民生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具体要求。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在当今社会中,民生之本,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应当承认,几年来政府投入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民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因此我们期待着本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如既往地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花大力气改善民生,不折不扣地落实,认真操作。正如*总理在写给史晓风书信中所言(他在收到友人、曾任全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