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儿,冯虞回头,向正在埋头大嚼的孙展问道:“那吴氏大族是个什么路数?族中可有什么像样人物?”
“哦,昨日查问过。这吴氏自唐末随王审知入闽,卜居坑头山西园村,附近后山、中亭、桂山各村乃至闽清、南台等地,也有西园吴氏宗族迁居。这些年,倒没出过什么大人物,也就是乡老书办一般人物。前些年也有中举的,只是快老死了还没轮着官做。村里还有一族高姓,也是大族,只是后迁来的,山地没他们的大份了。”
“原来如此。这便好些。寿山村可有大户?”
“穷山恶水的,也就是几亩薄田,能出什么大户?有个一两家略殷实些的便了不得了。”
又问了几句,孙展也说不出更细的了。看众人歇得差不离了,冯虞招呼大家上马,“弟兄们再辛苦一程,十几里地就到了,早些事了,回头咱们好好吃喝一顿。”
众人呼应一声,拍马疾驰,只余了忠叔在后大呼:“行慢些——”
……
又行了十数里,绕过一处山脚,寿山村已遥遥在望。只见前方竹林间茅屋掩映,一条涓涓流水环村而去,四下松柏苍翠,远处山坳里雾气时聚时散,时有鸟鸣猿啼。
“好一派田园山水!”冯虞看着此景,忍不住喝一声好。一挥手,九骑直奔入村。此时正是中午时分,小村里炊烟渺渺,一股番薯粥的香气飘逸四周。前方一个中年农夫扛着锄头正要回家。一名缇骑催马上前叫住那人。“嗨,村中甲首何在?”明制一百一十户为里,十户为甲,里设里长,甲有甲首。这个村子也就十来户人家,挑头的想来也就是个甲首了。
那人一看是个公人,赶忙放下锄头,战战兢兢地答道:“回军爷,本地甲首黄九公,前头那座土屋里便是。”
冯虞一行来到屋前,那缇骑当先下马,上去叫门。乡间小院,只是篱笆院柴门,说是叫门,只是隔了院墙扯着嗓子喊人而已。叫了两声,屋里有人答应一句,转眼出来个五旬老者。一身的土布衣裤,腿脚还利索。老人还算见过些世面,见门外高头大马上坐着数名官差,看服色仿佛是锦衣卫模样,连忙一路小跑过来怠慢,嘴里紧着赔罪:“不知官爷驾到,小老儿来得迟了,恕罪,恕罪。”
冯虞下了马,问道:“老人家,你可是黄九公,本村甲首?”
老者看冯虞年纪不大,却是一身金色官袍,高官显贵模样,想必是这拨人的头了,答话愈是恭谨:“回大人话,小老儿正是黄九。不知大人有何差遣?”
“这村前村后的地,都是你们村户自有的?”
“地?噢,都是本村祖祖辈辈自家开垦,报过粮户的。本甲各户都是本分人家,断不敢无故拖欠皇粮。只是今年秋收前一场台风,溪水暴涨,害了收成,县衙已允了减赋之事,只是州府还没行文下来。请大人明鉴。”看样子黄九公当冯虞等人是来抓逃粮抗税的了。
第五十六章 这片我全要了
冯虞眼睛一亮,有门!
“老爷子,你们这边常年遭灾么?”
黄九公听冯虞口气不算凶恶,如捞着救命稻草一般将苦水一股脑地直往外倒。醉…露…网“可给大人说着了!每年入夏,咱们闽省必有台风,但凡来台风,这片山间必定是有大雨的。大雨一来,山洪便起,溪水陡涨,咱们住家离得远些,还好。溪边水田却没长腿跑不得,干看着被淹,只是淹多淹少,庄稼冲毁几成的差别。”
“那你们为何世代守在此地,搬出山外不成么?”
“回大人话,山外田地各有其主,却叫我等往何处搬?守在此地,灾轻了还可度日。灾重了,好歹守着这山,寻些野果、山兔、鸟雀什么的,也能熬过些时日。”
“既是过得清苦,可曾想过转籍,做些匠户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