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史记人物对比> 第54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4部分 (2 / 5)

步步紧逼之下,魏国节节败退,逐渐献出了河西和上郡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抗击秦国,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韩威侯相会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 (即韩宜惠王),同年,他又与韩宣惠王并带太子入朝于赵。次年,魏惠王又和齐威王相会于甄(今山东鄄城县北)。

为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秦惠文王二年(前323),张仪赴啮(niè,聂)桑,与齐国和楚国的大臣在会盟,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

提到这合纵、连横政策,这其中还有两个人的恩怨。这两个人就是张仪和公孙衍。

此二人才能不相上下,而政见各异。张仪主张连横而公孙衍(此人就是前面所说的犀首)主张合纵。所谓的连横就是联合几家强国,一致对外。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边倒的政策。就如现在的美、日、英、澳大利亚等国家。美国是老大自不必说,其他各国不需要有自己的国际政策,只是跟着美国走就是了。此举的好处是,轻松,不用动脑子,只是跟着别人走就是了,跟着一个强者,自己也成了强者了不是?坏处是,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容易使别国忽视自己。这公孙衍主张合纵,就是联合诸家小国之力来共同对抗大国的欺辱。有一点像现在的东盟。自己的国家小了,我就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联合起来也就会受到大国的重视。中国在发展阶段,数次利用小国之力,挫败强大的美国或欧盟就是用的此计。

当然,这连横和合纵都是有局限的。连横需要自己的国家足够强大,自己的国家强大了,才能连横其他国家,使其他的国家跟着自己的脚步走——这一点是很符合当时秦国的地位的。而合纵则需要几个都不是很强大的国家组成一个联盟,来共同对抗一个或几个大国,这就需要在联合的时候得有所放弃,放弃一些主权和利益,通过放弃达到和谐,从而保护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秦惠王可不想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因为,秦国在当时经过献公、孝公和秦惠文王的改革已经由一个积贫积弱的边陲国家脱胎换骨,变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国际地位和现在的中国有些类似。他需要的是以自己的实力主导其他国家的意志,从而实现自己更大的利益,而不是放弃某些利益!

所以张仪的观点越来越得到秦惠文王的重视,而公孙衍的意见却越来越不被认可。随着秦惠文王对二人的态度的变化,逐渐地影响了二人的地位。秦惠文君十年,惠文君封张仪为秦相,官居一品,统帅百官,官位在公孙衍之上,公孙衍暗恨张仪。于是多次馋毁张仪,惠文王多方回护张仪,遂对惠文王也有了成见。

不知二人争斗,结果如何,请听下回接着说。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百二十回 合纵连横乱天下

书接上回,且说这公孙衍自张仪担任相国后,对张仪怀恨在心,试图安海张仪。经过多方筹划,终于找到了机会。

这张仪为相后,主张联合魏国,积极东进。联合之前,必先打压,进三退一,即打又拉,恩威并用,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于是便有了伐蒲阳、诈上郡一系列故事。魏国失去黄河天险,整个魏国门户大开,不得不节节败退。这时,张仪才建议秦惠王把焦城、曲沃归还给魏国以收买魏惠王之心。焦城、曲沃本属于魏国,今失而复得,魏惠王自是大喜过望,感激零涕。张仪这才出使魏国,道出连横魏国,谋取中原之意,并许给魏惠王,取得的土地由秦魏二家平分。魏惠王连忙点头不迭。

张仪走后,公孙衍来到魏国,面见魏惠王对魏惠王道:“张仪的连横之计,实际上是把魏国作为秦国的枪头来使,来日一旦秦国并吞中原,魏国还有必要存在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您不会不知道吧!”魏惠王听罢大惧,遂改变了联秦东进的主意。

见魏惠王疏远秦国,秦惠文王大怒,决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