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部分 (1 / 2)

王阳明做完这件事后,很为自己的良知又光明了一分而沾沾自喜。不过很快,他就险些在致良知的路上栽了跟头。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风和日丽,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正在兴头上,忽然他的一个弟子指着眼前一块飘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土地对王阳明说,那就是几天前想售卖给您土地的老农的地。

王阳明顺着弟子的手指看去,赞叹一声,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不禁懊悔起来,心说,当时真应该买下来!可这念头刚一起,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样想?我怎么会懊悔?为什么懊悔,就是因为我觉得那块地很不错,这就是贪欲。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阳明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嘘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耿定向讲完整个故事后,就用四句教做了精致的分析: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间游玩,心上是何等的坦荡,没有任何善恶,这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当弟子告诉他那个老农土地的消息后,王阳明马上就动了懊悔之心:天啊,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当时我怎么就不买下来呢!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动了后,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告诉他了是非善恶后,他立即沉默不语,开始专心祛除这种被良知判定的“恶”,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

当我们面前没有一盘红彤彤、肥油油的红烧肘子时,由于我们还没有和红烧肘子发生感应,所以我们的心体是无善无恶的。而当红烧肘子被端到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意就动了,它会射出两道射线,一道是吃,一道是不吃。那么,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而言,吃就是善的,不吃自然就是恶的。

补充一点,王阳明认为,恶就是“过”或“不及”。在王阳明看来,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谁都离不开谁,离了善,无从谈恶,离了恶,也就没有了善。

为什么说不吃就是恶的呢?因为人的本性中都有吃的欲望,而且红烧肘子非常好吃,如果非常想吃却不吃,那就是矫情。

但是,如果你是个重度脂肪肝患者,面对一盘红烧肘子时,吃就是恶;不吃就是善了。因为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吃了红烧肘子,会加重病情,不吃的话,就没事。

那么,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善恶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

毋庸置疑,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

所以当你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

后 记

高中时读书,读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常心潮澎湃。唯物主义是一定正确的,但我特别喜欢唯心主义,与其说我喜欢唯心主义,不如说我喜欢“心”这个字。它灵动清新,“物”字和它一比,简直是头蠢笨的牛。

教科书谈到“唯心主义”时,特意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王阳明的。说有一天他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何解释?

王阳明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教科书严肃地批判道:“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坚决要不得。”

我倒觉得这段话非常有意蕴,至少它比“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高大上”有趣味一百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