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发型成于瞬,活泼端庄都好看。
低眉浅笑情相牵,从此长发为君盘!
推销电动削皮器的:
忙碌一整天,力尽又筋疲。
全身散了架,也要饱肚皮。
瓜果和蔬菜,匆匆水中洗。
洗菜很容易,麻烦是削皮。
解决这问题,还得靠科技。
专利产品中,电动削皮器。
两节小电池,天天有动力。
开关轻轻推,省时又省力。
十元钱一个,好货却便宜。
电动削皮器,削皮不浪费。
家人用过后,直夸好东西!
(以上顺口溜均引自:顺口溜吧——)
顺口溜有时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便是例证。
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学殿大学士,安徽桐城人,其老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姓为邻。一次,吴家修房越界,张家与吴家为界墙争执不休。张家遂驰书赴京,要张英出面干涉。可是,张英并未干预,只是寄回一首打油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见诗明理,撤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让三尺。互让之地后人称为“六尺巷”。
顺口溜更是反映民生、了解民情的一种渠道。“上山下海问渔樵,要知民情听民谣。”这里的“民谣”就是指顺口溜。2007年的“两会”上,就出现了好些这方面的顺口溜。如“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啥心里没数。”、“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等等,我们可以从这类顺口溜中及时发现一些社会问题,有的甚至是焦点问题。
当您能得心应手地运用顺口溜时,您一定会成为一个魅力四射、成熟可爱的人,您的生活一定会趣味盎然!
引用本文,请做好链接: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顺口溜里看中国的发展
顺口溜(打油诗),作为时代的歌谣,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留下一个时代的烙印,可以看到中国可喜的发展变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从此,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贸组织的加入,载人航天的成功,奥运会的举办,金融危机中的持续发展,无不向世人展示,中国越来越强大了。
五十年代全民炼钢,
六十年代全民备荒,
七十年代全民下乡,
八十年代全民经商,
九十年代全民“三讲”。
(引自:顺口溜吧— )
诗中的“炼钢”指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大炼钢铁。当时,苏联“老大哥”对我们翻脸了,从中国撤走了他们的专家。毛主席他老人家人穷志不短,毅然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号召全国人民大炼钢铁,参加人员超过一亿(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至1958年底,共炼出合格钢800万吨。这成绩是喜人的,但代价也是沉重的。滥采煤炭和矿石,滥伐森林,对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浪费,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备荒”指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连续遭受天灾人祸——一是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浮夸风”、“人民公社化”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浪费了粮食;二是1961——1963年罕见的干旱,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三是抗美援越,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中国进入严重困难时期,人们的温饱都成了一个大问题,吃野菜、树皮,甚至观音粉成了普遍现象,全国人民一起勒紧裤带度荒。“下乡”指的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