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3部分 (2 / 5)

既放炮而后行者斩。

营中私自放火者斩。

行路时故意下路者斩。

守营妄动者斩。

这个条例。最主要的内容是服从命令与民众的关系,此外,如行军、安营、缴获武器归公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说明了大起义后的捻众军队,已经是一支具有严明纪律的正规军队。

他们还写了一首民歌,宣传捻军起义,让大家更快地熟悉,以便接受和支持他们。

雉河集,像京城,五色帅旗空。

黄旗竖在集中央,红、黑、蓝、白阵四方。

老乐布下了兄弟阵,四面八方动刀枪。

今天操,明天练,十八般武艺都学烂。

黑旗听令西北走,蓝旗独揽东北面,

红旗如火归南方,白旗就在西边转。

捻军加上天军北伐军,很快就在人数上达到了五十万人。

张洛行在起义初期,凭他个人的名声,吸引了众多的民众加入义军。

他的出生地就在雉河集。

雉河集一带,位於淮北大平原的西北部,都是砂礓地,水旱灾害的频繁极多,清朝统治者的榨取与地主的掠夺,这裹的农民极度贫苦,绝大多数农民被剥夺了土地,一年到头,大半日子要靠野菜和山薯叶子充饥。

在雉河集的北面,有一条淤塞得几乎消失得河流,只留下一长条长满荒草的陂地,以及只有五尺宽的小沟,这条河名叫鸿沟。

鸿沟是伯州、素州的界河,是芦盐和淮盐两个盐区的分界线。

在清朝食盐是由国家统一出售的。

全国划分成若干个盐区,某一产区的盐只能在固定的地区出卖,到了另外地区,便算私盐,要犯法充公。

而鸿沟恰当两个盐区的交界线,沟北吃芦盐,沟南吃淮盐;淮盐价贵味苦,芦盐价廉物美,便宜一半以上。

淮盐区的人民当然要吃芦盐,所以贩私盐的很多。

私盐都从这裹越过封锁线,一经进入鸿沟以南各县就没有问题了。

因此,满清官府就在鸿沟设有大批盐警,严缉私盐。

就这样,鸿沟岸上就成为私盐贩和盐警的搏门场所。

多少年来,不知死亡了多少生命。虽然官府严禁私盐,但农民由於生活无路,不得不铤而走险。

鸿沟的确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

清朝嘉庆十六年,张洛行便诞生在鸿沟南岸的张老家。

在洛行诞生前七年,白莲教起义失败了。

当时桉徽影州、河南孺州应应募做乡勇的农民,解散回乡来,他们在灾荒饥寒交迫的时候,受了清朝统治者的欺骗,应募作乡勇去打白莲教。

他们在战争中,逐渐地提高认识,觉悟到清朝统治者对他们的欺骗,同时,也锻炼子他们自己。

因此,到打平白莲教,解散回乡之后,他们就组织起一个秘密结社叫做捻,於是就从帮助清朝统治者的乡勇,转化而成为反抗清朝统治者的组织。

捻众的发展十分迅速,到洛行诞生后三年,不过十年裹面,就从最初零星藏匿。彼此声息不通的形态,发展为大规模的团体。

在桉徽的影州、颅州、奉阳,和南的楠阳、孺州、硄州、晨州等地发展成为若干大股、小股,各有首领、拥有武装,并且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

那时候,贪官污吏,如虎如狼,淮河区域民众自从有了捻众组织,他们遇到被土豪恶霸压迫的时候,就不再去找衙门告状。而转向捻众组织求伸冤了。

“破袄不如皮袄暖。求官不如去告捻”,成了他们的共同认知。

捻众组织街道受欺压的人的控告后,立刻处理,使弱者伸。强者抑。给收了欺压者伸了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