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1部分 (1 / 5)

“接下来,就来商议一下学塾的事吧。”

赵弘润拍了拍手说道。

既然普及认字的教材已经有了,那么理所当然,就要考虑一下如何普及教育当然,这个教育指的是普及认字,魏国还没有能力真正地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开办学塾。

其实在此之前,魏国就有类似的学塾,宫中有专门教导皇子的宫学,宗府也有培养本族子弟以及宗卫的学堂,就连在朝中,也有培养年轻官员确切地说应该是进阶性培养的学塾,就在翰林署辖下。

而前些年,魏国又在大梁创办了军塾,专门培养军官,将那些勇武的千人将、军侯,培养成认得字、能看得懂兵法的指挥将领。

可是面向民间百姓的学塾,朝廷却是一个都没有。

在魏国的民间,大多还是有钱人家聘请教书先生教导自己子女的模式,而穷苦子弟,则几乎没有接触学识的机会。

很多有志气的年轻人,全靠在富贵人家做工,在讨得主人家欢心后,这才有机会一睹书籍。

不过这类的可能性太小,大多数情况,这些年轻人家里,多多少少是得有一点钱的。

就比如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他也是平民出身,但他的父亲乃是黄池县的狱卒,凭借着一些灰色收入,倒也有可能给儿子想办法弄几本书籍。

再比如北一军的军师参将周,他就是小贵族子弟出身。

骆亦是。

再比如汾阴令寇正,虽然他是穷苦平民子弟,但在他的家乡,却有尚勋这位旧氏族出身的老师,教授他学业。

真正一穷二白的平民子弟,想要接触书籍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了,几乎微乎其微。

所以说,并非只有王族、贵族、士族、地主阶级才会出现人才,而平民却没有丝毫诞生人才的可能,说到底,平民子弟只是被贫穷所限制占魏国总人口将近九成的平民阶曾,难道就当真没有天资卓越的?

这不现实!

当然,这只是赵弘润内心的想法,并不敢透露出来,否则,必定会引起王族、贵族、士族的联合抗拒这些人纵使不敢违背他的王令,也必定会在这件事上从中作梗,以确保他们的地位以及所能拥有的一切,日后不至于被人才井喷的平民子弟,或者说新士族所取而代之。

“……朕决定在每个郡的几个大县,以礼部的名义开设学塾,无偿招收那些几岁的稚童,教授他们习文认字……”

听到赵弘润这第一段话,诸内朝大臣心中并无波澜。

因为赵弘润这第一步,迈得很小且十分谨慎。

目前,魏国拢共有河套、河西、三川、河东、上党、河内、颍水、商水、梁郡、宋郡、邯郸这十一个郡。

而在这九个郡中,能称得上大县的,其实也并不多,就拿三川郡来说,目前就只有两个,一个是仍在建设当中的王都雒阳,还有一个便是雒城。

而河东郡,也只有汾阴、安邑,再加一个勉勉强强凑合的临汾。

纵使是最近几年魏国发展最快的颍水郡,能称得上大县的也就新郑、安陵而已。

再加上河内郡的山阳,邯郸郡的邯郸,商水郡的商水与鄢陵,上党郡的泫氏,宋郡的定陶、睢阳,基本上在每个郡内,能称得上是大县的,也就那么一两个,最多三个。

因此保守估计,估摸在三十座城池左右。

而赵润希望礼部在这三十座城池内,分别开设一座学塾,无偿招收幼龄的学子。

这约三十座学塾,姑且可以叫做国立学塾,因为它们由朝廷全部斥资建造,隶属于礼部辖下的。

说实话,以魏国目前的财力,建设这三十座学塾,并不是什么问题。

“只招收幼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