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艺伎艺术照> 第3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部分 (2 / 4)

下垂挂着细小的绢花,根据时令季节,艺伎会选择不同的发簪花饰。发髻中间分开处则稍稍露出里面的绸巾,绸巾的颜色则表示艺伎的等级,年轻的舞伎用红色绸巾,而正式的艺伎则用花纹绸巾。

这样的发髻非常难以梳理,所以发髻梳成以后,一般要保留好几天,到洗发时才重新做一遍,而且打理它需要无数发簪、头油、发蜡和时间才行。因此艺伎们都十分小心地维护自己的盘头,为了不搞乱发型,睡觉时恨不能把头吊在空中。她们使用木制的高脚枕,高15厘米左右,睡觉时枕在脑后,使发髻悬垂,以防止变形。盘头坚硬得如同石头,戴着它小心翼翼地睡觉简直是一种刑罚,很多艺伎都因此不能睡好。如今,假发套代替了发髻,艺伎终于可以安稳地睡了。

艺伎的发型会让她在公共场合得到青睐,然而若没有高贵的气质和端庄的举止,复杂的发型脱离了她的主人,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一种外在衬托而已。只有当艺伎把自己内在的那份淑女、那份优雅气质展现出来时,发型在她身上才会显现出生命力。

营造油画般诗意——艺伎之妆

艺伎最鲜明之处就是艺伎的妆扮,江户时代的日本人的化妆在现代人看来颇为怪异,甚至还有些可怕,然而这却是她们对美的别样理解。

在脸部化妆上,女子通常把眉毛剃去,在眉毛上方额头画上粗短的“娥眉”,双眉微微向上挑起,直指齐整的鬓角。脸上涂着白色的脂粉,既象征纯洁,又勾画出面部的轮廓,衬托出鲜丽的朱唇和乌黑的眼圈。头上的发髻高高隆起,油光可鉴,而且已婚的女子还要把牙齿染成黑色。这种染黑的习俗也许来自东南亚,没有仔细考证,无法辨识她们对美的诠释。

茶屋里的艺伎个个娇柔纤细,温文尔雅。她们行走起来,如杨柳临风,飘飘摇摇,悄然无声;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无不轻柔舒缓,甜美温存。

同脸部的化妆一样,艺伎在表演时也会把自己的后脖涂抹一层厚厚的白粉。这种白粉不是通常所用的接近肤色的面霜之类,而是雪白的,完全盖住了原来的肤色。这种白粉过去是用铅和汞制作的,也有用米糠做的,但米糠的效果不如铅白。铅和汞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所以艺伎常常未衰而皮肤黑黄。还有廉价的白粉,则是用白土和夜莺粪制作。

她们的嘴唇也被涂上白色的“涂料”,只在上面画了一个小小的樱桃口。海明威把日本艺伎的嘴唇比做白雪上的一点血,比喻得非常到位。这样打扮一次,要花一个多小时。装扮完后看起来,就像戴了一个面具。这种审美观来自日本的古典戏剧“能”,演员表演时就戴着一个面具。这种面具表情似笑非笑,带三分哀愁,这样就让观众把注意力放在身手动作上,不必注视脸部。

艺伎们还要注意的是笑不露齿,因为无论牙齿怎么白,和脸的白比起来都相形见绌,一旦大笑,牙齿露出来,显得很黄,就大煞风景了。所以艺伎学徒们含蓄、神秘、优雅地微笑时,如同蒙娜丽莎一样只牵动嘴角的一点肌肉。而且,笑时羞怯地用手掩住嘴,这样的姿势风雅而多情,是最经典的。

艺伎很清楚自己的皮肤性质,会不惜血本去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完美。只有令她们无可挑剔的化妆品才可滋养她们的虚荣心。她们没有办法容忍有一颗瑕疵突然冒出脸面,影响妆容的完美。她们会千方百计地去掉这块黑色的印记。青春很短暂,艺伎们却执著地希望青春的光彩一辈子留在她们脸上。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精心修饰自己的脸,有了光彩的脸也就有了骄傲的自信,所以她们的精力充沛。

正因为如此,对个人才艺和品德要求都极高的艺伎们,如何才能在盛妆之下尽量让肌肤保持雪白细腻显得更加重要,她们的经验最值得苦恼的女孩子们借鉴:

为了保持肌肤的细嫩,艺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